來源:中安線上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透過問卷網,對153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3%的受訪者通常一週熬夜3次以上(3-5次佔41.3,20%幾乎每天熬夜)。之所以難以改變熬夜習慣,58.6%的受訪者表示是工作生活壓力大、事情多,58.5%的受訪者認為是睡前習慣刷手機上網,不知不覺就晚了。
人人都知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古至今,中國人強調健康養生,一向反對熬夜晚睡。明代謝肇淛所著《五雜俎》即提出:“夜讀書不可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隨著時代發展,如今我們的熬夜情況不是變少了,而是變多了,怎麼看都不像是“進步”。
在本次調查中,00後佔14.9%,90後佔40.9%,80後佔36.2%,70後佔6.8%,60後佔1.2%,似乎各個年齡段都受到熬夜影響。其實,運用抽屜理論看,青年人熬夜最重。青年人偶爾熬夜不可怕,可怕是“習慣性熬夜”“報復性熬夜”。回顧近年來廣受熱議的青年健康話題,“脫髮”“猝死”“三高”等等都與“熬夜常態”相關。
“熬最晚的夜,敷最貴的面膜”成為青年人生活不可避免的矛盾。看書學習、工作忙碌、刷劇遊戲等等帶給人更刺激的享受。越來越多的人從“難以習慣”到“可以習慣”,甚至一天中晚睡的這幾個小時最為寶貴。明知熬夜不可為,仍有人欣然為之,一方面源於健康生活觀念不夠堅定,另一方面也源於熬夜現象逐漸演變成“生態現象”。
當個別現場成為普遍現象,人們對“熬夜”的接受程度就會增強,利用率就會增高。利用睡前的幾個小時溝通工作、社交聊天、組隊團戰,熬夜行為構築起奇妙的生活平衡,在人與人的作用間慢慢固化。“不熬夜的少數”在“熬夜的多數”眼中成了異類,人類不能拋棄社會性促使人們不得不熬夜。
對待普遍性的“熬夜生態”,不能僅僅限於“區域性提倡”,而要“全面打擊”。為了社會發展,不能縱容熬夜成常態。必須用更細緻嚴厲的法規,保障大眾天生的“休息權”。例如,擴大防沉迷模式,要求直播行業、網遊行業、電商行業加大對零點時段的管理,壓縮時間與人數,督促網民早睡;例如,強化休息保障權益,提高企業單位熬夜補助門檻,禁止企業要求員工帶工作回家。
當青年人習慣熬夜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孩子也逐漸開始喜歡熬夜?“熬夜”是可以傳播的負面習慣。只有尊重科學,摒棄不科學的生活習慣,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才能生活在健康有序的社會氛圍當中。
本文來自【中安線上】,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