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居民槓桿率到底高不高(下)》文中曾經提到過:當銀行零售資產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會碰到幾堵看不見的牆,然後零售資產業務的增速自然就會降下來。這幾堵牆分別是:負債牆,資本牆,風控牆,IT牆。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阻礙銀行零售發展的這四堵牆。
負債牆:
所謂“負債牆”主要是指銀行零售存款的自足率問題。銀行想要放貸首先就需要有足夠的負債,特別是存款。如果按照業務條線分,銀行主要分為零售條線,對公條線和金融市場條線。
零售條線需要給客戶發放零售貸款,優先從自己條線內部找存款匹配。如果零售存款支撐不了零售貸款的規模,那麼零售條線就需要透過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und Transfer Pricing,簡稱FTP)系統從其他條線借。
從金融市場條線借錢,最終在報表中體現為同業負債。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從2017年銀保監會大力整治銀行同業業務後,對於同業負債佔比,流動性匹配率等多個指標都有嚴格的限制。銀行同業負債不可能無限制供應。所以,零售條線主要是向對公條線借錢。
講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說,講了半天到底什麼是負債牆?彆著急,我們繼續往下分析。在股份制銀行中零售存款小於零售貸款是常態,只是缺口大小問題。我們統計了最近幾年各家股份行的零售存款自足率:
讀者可能會奇怪為啥對零售存款普遍不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公貸款可以派生對公存款,而零售貸款很難派生零售存款。對公貸款發放後,企業一般不會馬上全部用掉,會有一部分留下來成為流動資金,留下來的這部分就是派生存款。需要零售貸款的一般都是比較缺錢的年輕人,他們貸款後會馬上用掉,所以幾乎很難派生存款。零售的存款主要來自於高淨值客戶的結算賬戶,這種賬戶需要銀行長時間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搞定的。
透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零售存款的缺口需要向對公條線或者同業拆借。同業負債本身受到監管的控制,所以第一拆借方向是對公條線。但是,這裡面就有一個矛盾,銀行要大力發展零售資產業務,在零售負債上出現的缺口需要向對公條線拆借。可是,由於大量的信貸資源被投放給了零售條線,對公條線發放的貸款少,派生的存款也少,沒有對公貸款額度,滿足不了客戶的貸款需求,客戶容易流失,結算存款也會相應減少。
所以,一家銀行的零售業務佔比不能太高,當佔比高到一定程度,對公業務條線能夠提供的多餘存款將不升反降。這將制約零售業務發展的速度。
資本牆:
根據前面“負債牆”的分析可以看到,當零售業務佔比達到一定比例後很難繼續快速增長。最終,零售規模的增長會和整個銀行資產規模的增長同步。我們又知道銀行規模的擴張需要依賴資本金的支援,特別是對於入選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股份行和國有大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已經成為硬性的指標。
但是,從最近5年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股份制銀行還沒有擺脫對資本外源性補充的依賴。2019年平安銀行可轉債再融資260億,2019年浦發銀行可轉債再融資500億,2021年興業銀行可轉債再融資500億(待發行)。民生銀行最近5年沒有再融資,但是不是它不想,主要是它的估值太低,連可轉債都發不出去了。
目前銀行業整體破淨,很多銀行的股價遠低於每股淨資產,基本喪失了再融資的能力。除了配股外,其他的股權再融資方式都對正股價格有一定要求。一般增發要求增發價高於上一年年報淨資產,正股價格最好高於增發價格。可轉債的轉股價要求高於上一年年報淨資產, 可轉債發行時正股價格最好高於轉股價*0.85~0.9(經驗值)。
一旦資本金跟不上發展的需求,銀行的增長勢必放緩。所以,我們看到今年民生銀行的營收已經陷入負增長,中報已經出現了同比縮表。同樣的,發了可轉債但是無法推動轉股的浦發銀行,今年三季報總資產比年初只增長了1.44%,營收同比負增長3.53%。
今天分析的負債牆和資本牆都屬於硬性的約束,撞上了基本上只能放慢發展速度。明天,我們再來分析另外兩堵牆,風控牆和IT牆,這兩堵牆屬於軟性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