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達爾朗(François Darlan,1881年8月7日-1942年12月24日),法國海軍元帥,海軍上將,海軍總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貝當元帥的維希政府中的主要人物,任貝當的代總理,外交部長,海軍部長,內務部長等。在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4月18日的維希政府的第二時期,他為第二首要人物,稱為貝當-達爾朗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貝當元帥的維希政府中的主要人物,任貝當的代總理、外交部長、海軍部長、內務部長等職。在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4月18日的維希政府的第二時期,他為第二首要人物,稱為貝當-達爾朗時期。1942年12月24日在阿爾及利亞被一名參與抵抗運動的20歲青年費南德·邦尼所殺。
【"叛國"始末】法國唯一一次向希特勒投降發生在1940年6月22日。
投降造成了法國國內的分裂,國內另立傀儡政府維希政權。維希政府由納粹德國扶植成立,設在法國南部城市維希,名義上統治整個法國,實際上卻允許納粹德國在佔領區內任意橫行。維希政府由法國一戰英雄貝當元帥出任政府元首,推行賣國政策。
作為維希政府首任內閣海軍部長,達爾朗於1941年初又被任命為外交部長。此後,他又身兼多職並迅速晉升為內閣副總理。
1941年8月,達爾朗又被任命為國防部長,達到了權利的頂峰。歷經多個重要崗位的錘鍊,達爾朗被普遍認為將是貝當元帥的繼任者。此時,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倫敦成立了自由法國(流亡)政府,成了維希政府的政敵,但也同時成了邱吉爾利用的工具。但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卻不大信任戴高樂將軍,希望用亨利·吉羅將軍來取代戴高樂。
總而言之,管控兩大洲領地的維希政府當時其實完全是一盤散沙,處於一種複雜、混亂狀態:與政府矛盾重重的共和黨人及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還有法國大革命後揮之不去的強烈仇恨情緒等等。
【悲劇謝幕】也正是在這一刻,達爾朗開始相信二戰最後的勝利肯定屬於盟軍。
但是此時的法國政府卻陷入了更為複雜的局面,三個派別政治分歧明顯,互不相讓,互相指責。北非阿爾及爾的達爾朗政權被認為是沒有前途的海軍政府;倫敦的戴高樂流亡政權被指責為殘酷無情、不討人喜歡的陸軍獨裁政府;而維希的皮埃爾·賴伐爾則被認為是一個無恥的政客。達爾朗對此失望至極,認為他們都沒有能力領導法國復興。
不管是被指為叛徒也好,賣國賊也好,抑或是精明的戰術家也好,達爾朗始終非常清楚如何才能玩好危險的政治遊戲。他承認他是一位眾所矚目的人。在與美國外交官羅伯特·墨菲的最後一頓午宴上,達爾朗實事求是地對墨菲說,"你知道嗎?至少有四種力量在圖謀刺殺我。"
他的估計不幸被言中了。
1942年聖誕前夕,達爾朗在返回其辦公室途中,被刺身亡。刺客是年僅20歲的勃尼爾·坎貝爾,一位極端右翼的保皇主義者,賴伐爾的同情者。此後,刺殺案在爭議聲中匆匆宣判,坎貝爾被判有罪並於12月26日被執行死刑。
聖誕節後,法國官方為達爾朗舉行了隆重的羅馬天主教儀式葬禮,當時法國及盟國高官參加了他的葬禮。此後,達爾朗的棺木被移往聖瑪麗大教堂入口。在那裡,法、美、英三國軍隊鳴槍為其送行,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作為一名海軍上將,達爾朗的遺體被葬於海軍基地,面朝大海。1964年,他的遺體被軍艦移送至凱比爾海軍公墓,與其他為國捐軀的烈士們一起安然長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