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糊在鐵板上圓潤地“滾”過一圈,薄薄的一層面皮在高溫下開始變得微黃,此時打入一到兩顆雞蛋,用鏟子戳破蛋黃,將蛋黃和蛋清混合均勻鋪滿餅面,撒上蔥花和芝麻……這就是美味的煎餅果子了,這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如今,煎餅果子不僅在中國的大江南北流行,也火到國外去了。最近,TikTok上有一位中國大媽攤煎餅的影片吸引了1300萬外國網友觀看。她用果蔬汁製作出了彩色的煎餅果子,點燃了外國網友的熱情。TikTok上,無數外國網友紛紛上傳了他們製作中國煎餅果子的短影片,相關話題在TikTok引發廣泛討論。
從珍珠奶茶到煎餅果子,中國小吃為何風行海外?
從珍珠奶茶到煎餅
在TikTok上,#jianbing(煎餅)和#jianbingguozi(煎餅果子)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排隊買煎餅、吃煎餅、親自動手嘗試做煎餅果子……螢幕裡滿滿都是老外們無處安放的好奇心,而在倫敦、紐約、芝加哥、都柏林等許多外國城市紛紛開起了中國煎餅果子小攤或者店鋪,受到熱烈歡迎。
在ins上,來自中國的珍珠奶茶(英文名字為“boba”),則是熱門的標籤,與“boba”標籤相關的帖子有兩三百萬個。很多國外網友曬自己和珍珠奶茶的自拍,紛紛表示一旦喝了奶茶就很難戒掉。今年外媒甚至有一個報道稱,由於全球供應鏈的混亂和與疫情引起的勞動力短缺,美國西部木薯珍珠減產,引發了人們對珍珠奶茶短缺的擔憂。如今珍珠奶茶店在美國的主流城市並不鮮見,價格比星巴克還貴,受歡迎程度依然不減。
不僅僅是珍珠奶茶和煎餅果子,在國外走紅的中國小吃還多著呢,比如肉夾饃。美籍華人傑森·王在美國開了多家“西安名吃”的連鎖店,受到熱烈歡迎,肉夾饃、幹扯麵、涼皮、泡饃等西安小吃,讓外國人大開眼界。有美國媒體報道,每到中午,曼哈頓中部的“西安名吃”店鋪外都會排長長的隊伍,有時甚至要等上二三十分鐘,並且食客主要是外國人。
biangbiang面也是陝西關中地區的傳統麵食,“biang”這個字就是受麵糰不斷拍擊案板時發出的聲音啟發而來。近年來biangbiang面也在英國、美國風行。尤其是在英國,biangbiang面從倫敦的精緻餐廳火到街頭攤位,吸引了不少中外朋友,BBC還專門刊文報道《西安美食:一種名字寫不出來的中式麵食》。
一直以來,中國留學生都是中國小吃的“宣傳大使”,身體力行且不遺餘力地對外推廣著中華飲食文化。很多留學生想家的時候,就會買些老乾媽、螺螄粉、辣條,在留學生的帶動下,不少外國人也嚐嚐鮮,這一嘗就上癮了。如今螺螄粉已經打入美國、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西班牙等多個國家,超市裡常常是“手慢無”。
如何征服外國人的胃
中國小吃在國外走紅的背後,有幾個讓人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國際能見度提高,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愈發頻繁,飲食也成為交流的急先鋒。另一方面,這自然是美食的天然魅力了。中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美食大國,其烹飪的方式、美食的種類,遠在其他國家之上。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烹飪是數千年曆史發展的結晶,這是美國這樣的歷史短暫的國家所不能比擬的。跟其他歷史也很悠久的國家相比,我們地域遼闊,取材廣泛、花色繁多、菜系多元,烹飪方式燒、煮、燴、蒸、烘、烤等應有盡有,酸、甜、苦、辣、鹹、淡、香、鮮等口味無所不包,這又是別人所不具備的。比如不少留學生去了美國就發現,美國人很少使用“炒”這個烹飪手法,幾乎就是“烤”,蔬菜就是拌一拌沙拉。因為美國很多原住民是牧民,以肉食為主,“烤”是最為方便的也是最常見的。
然而,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是,為何中國美食這麼多,在海外也頗為流行,卻沒有誕生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品牌?
這是由小吃的特性決定的。小吃具有鮮明區域特色,作為一代代口口相傳下來的美食,當地許多人都會製作,並沒有具體的標準,因此,同樣的煎餅,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手裡,做出來就是不同的味道。一樣的粽子,有的地方是甜的有的地方是鹹的。都是麵食,卻有炸醬麵、陽春麵、刀削麵、熱乾麵等多種做法。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小吃,講究的恰恰是標準化、流程化,由一個統一的流程做出來的,以確保同一道菜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味道。
中國小吃的自由,成就了它的創新和多元;也因為它缺乏統一的標準,讓它無法形成穩定的口感,也就很難形成統一的品牌效應。這就造成中國小吃雖然遍地開花,但很散,沒有辦法形成聚合效應。美國雖是“美食荒漠”,卻產生了肯德基、麥當勞這樣流行全球的快餐品牌,它們的標準化、流程化、品牌化思路,也值得中國小吃借鑑。
這倒不是說,我們只要有一種口味的麵食,而是我們有那麼多種麵食,每一種麵食是否可以有一套標準化的製作方法?比如做biangbiang面,香油用多少,麵粉加多少水,和麵和多久,面的寬度、厚度是多少,什麼時候下面,面要煮多久,等等,這些都可以形成一套標準,讓海外的食客對biangbiang面形成穩定的統一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外國人的口味,適當對中國小吃進行創新。比如西安名吃,就積極研發了許多新口味,店內自創的“辣牛肉肉夾饃”,就是西方人愛吃的漢堡的結合,很受歡迎。
而門店的經營也應該走出小作坊式,而採用統一的門店設計、統一的食材配料供應、統一的管理,確保加盟的門店都能夠具備高水準的口味與服務,把品牌做大做強。在美國有多家分店的“西安名吃”,走的就是這一思路。
當然,標準化、流程化,也可能會遏制創新,它帶來的只是單一的、千篇一律的口味,就像肯德基、麥當勞的分店再多,它們的味道就那麼幾樣。因此,中國小吃可以兩條腿走路:一些商家,透過標準化實現規模化,做大做強;更多的小商家也不妨依然“小作坊”,讓小吃的口味家家戶戶不同,讓中國小吃永保活力和生命力。
文|南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