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點選 “關注”,會有更精彩的文章奉獻給您!
川菜之魂
這些年,隨著川菜勢如破竹般在全國流行開來,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川菜館、麻辣燙及麻辣火鍋店的身影。川菜麻、辣、鮮、香的精髓,像開啟人們味蕾的密碼一樣,也深深植入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心中。伴隨著川菜一起跑江湖而被人們廣為熟知的除了麻辣的味覺震撼,還有一種神秘的調味料,那就是“郫縣豆瓣醬”。喜歡川菜的人們都知道,郫縣豆瓣醬、豆豉、醪糟並稱為“川味三絕”;而郫縣豆瓣醬也因為在川菜的發展中所做出的歷史貢獻,被稱為“川菜之魂”。
郫縣豆瓣醬
郫縣豆瓣醬以產自四川地區優質的二荊條紅辣椒、優質蠶豆為原料,搭配麵粉、黃豆,制曲發酵;形成了郫縣豆瓣醬顏色紅中帶褐、鮮香油潤、醬香馥郁、鹹辣怡人的產品特色。說起郫縣豆瓣醬,就不得不提及一個城市,那就是現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舊稱郫縣,古時又被稱作“鵑城”。獨特的地理氣候及自然與人文因素,也讓郫縣豆瓣醬成為了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享有了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同時,郫縣豆瓣醬也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鵑城”牌郫縣豆瓣醬被評為“百年老字號”。
陳氏一脈
因為郫縣豆瓣醬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享有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郫縣之外的豆瓣醬絕不能稱為郫縣豆瓣醬。那產自郫縣的豆瓣醬就正宗嗎?這一提起正宗,就必須要說到歷史淵源與產品傳承;郫縣豆瓣醬,並非產自郫縣就正宗,真正傳承的只有1脈2支3家。這一脈指的就是郫縣豆瓣醬的創始人“陳氏”一脈,這還得從“湖廣填川”移民說起。
明末清初,因為連年戰爭,四川地區人口稀少,在“湖廣填川”的移民大潮中,福建汀州永定縣人陳益兼攜族人遷居四川郫縣。在入蜀的路途中,家人所攜帶的用以充飢的蠶豆因連日陰雨而發黴變,不忍丟棄,遂在田埂晾曬後搭配鮮辣椒醃製佐食。不曾想鮮味突出、鹹辣怡人,送於鄉親街坊品嚐後更是都讚不絕口,遂美其美名曰:“辣子豆瓣”,這就是郫縣豆瓣醬的雛形。
郫縣豆瓣“正宗鼻祖”
在家族傳承中,真正把“辣子豆瓣”發展起來的是陳氏後人陳逸仙。公元1803年(嘉慶八年),陳逸仙在郫縣縣城西街開設了“順天號”醬園,採取了前店鋪、後作坊的傳統模式,精心研究改進“辣子豆瓣”的製作工藝。先後經過陳逸仙、陳惠春兩代人的不懈努力,“順天號”醬園所製作的辣子豆瓣初具規模,蓬勃發展了起來。
到了公元1853年,也就是咸豐三年,“順天號”醬園經營者陳惠春的後人陳守信,在郫縣縣城南街成立了新的醬園。因為陳守信字“益謙”,遂取自己號首“益”字;又恰值清朝咸豐年間,取“豐”為時記;又取了天、地、人和的“和”字;取名“益豐和”號醬園,並與陳氏早先的“順天號”醬園合併經營,共謀發展。陳守信在祖輩制醬工藝的基礎上,潛心研究,又借鑑豆腐乳發酵之法,改良釀造工藝,加入灰面、豆瓣一起發酵,所釀造的豆瓣醬鮮辣無比,真正的郫縣豆瓣醬從此誕生。因此,陳守信以及所創立的“益豐和”號醬園也被人們奉為“郫縣豆瓣醬”的正宗鼻祖。
弓靖明與“元豐源”醬園
正當陳守信以及其所創立的“益豐和”號醬園如火如荼快速發展的時候,不料一匹黑馬從半路斜殺出來。這時四川彭縣人弓靖明來到郫縣,成立開設了“元豐源”醬園,也從事郫縣豆瓣醬生產製作。從此打破了“益豐和”獨家經營、一家獨大的局面,兩家醬園在競爭過程中,都積極尋求釀造技術革新、嚴把產品質量,使郫縣豆瓣醬的釀造技藝和口感味道日臻完善。
陳氏旁支“紹豐和”號醬園
到了20年代初,陳守信的後人陳文揆在郫縣南外街李家花園分支開設了“紹豐和”號醬園,主要生產“郫簡酒”,同時也釀造“郫縣豆瓣醬”。至此,陳氏一脈經過了“順天號”、“益豐和”號醬園的分合後再次分為一脈兩支,再加上弓靖明的“元豐源”醬園,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郫縣豆瓣醬“一脈兩支三家”的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家一統
20世紀50年代,益豐和、元豐源、紹豐和三家著名醬園先後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以公私合營的模式合併成立了郫縣地方國營醬園廠。後來更名為四川省郫縣豆瓣廠,真正實現了三家一統,註冊了“益豐和”、“鵑城牌”商標,並沿用至今。後來,成都市郫縣紹豐和調味品實業有限公司又註冊了“紹豐和”商標。
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關注”我,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歡迎您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