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小說《人生》扉頁上有著這麼一句話,經常被人提起:“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韓劇《未生》裡,韓錫律在公司大樓屋頂對張格萊說:“你認為生活是什麼呢?將做選擇的瞬間加起來就是生活。”
陶傑也在《殺鵪鶉的少女》裡寫道:“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物件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以上語段似乎都在說明一個道理,人生也許並不複雜,就是生老病死、吃喝玩樂類似的四字詞語,但艱難的是選擇,你稍微一躊躇,稍微一犯糊塗,你的人生就拐彎了,甚至就變成“被選擇”了。
如果你無法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那也不是極其糟糕的事,畢竟你如果愛讀詩的話,你還可以選擇讀什麼樣的詩。
人這輩子,是需要唱唱歌,作作畫,玩玩遊戲,或者讀讀詩的。詩人徐江說得在理,如果沒有詩,我們不過是,醫院病房裡,那一個個的病人。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做不好人生的種種選擇,我們還是人;如果我們都不能選擇自己的生活,和詩歌發生一點什麼,那我們就是病人。
為了自己的健康,甚至活蹦亂跳,於是我們讀詩。詩有沉重的,也有輕鬆的;詩有憂傷的,也有歡愉的。有太多的詩了,你願意怎麼生活,就選擇讀哪類生活的詩。
詩人艾蒿有詩云:
“我還不夠完整
所以在這裡
所以此時
心懷虔誠
在異域金色穹頂的
鐘聲下
我長出了翅膀
那是我的身體本來就
應該擁有的部分”
這首詩還是在立意上太高大上了,什麼“完整”,什麼“虔誠”,什麼“翅膀”,什麼“應該擁有的部分”。生活已經提出太多問題了,生活已經讓許多人鬱鬱寡歡了,為什麼不可以讀那種沒心沒肺的詩,那種令人嗤嗤一笑的詩,不需要人去琢磨語言、修辭、情感、情緒、思維、美學等等的精準適宜和融匯貫通。
告訴你們,這類讓人開心的詩,還真讓我找到了。
比如默問的《不遇知音,寧可孤獨》:
“在抖音上發每日一詩
點贊者寥寥
當我注意到一個頭像猥瑣的人
天天點贊
立即把他
拉黑了”
讀這首詩,我一方面覺得默問“拉黑了”那個動作,實在漂亮,另一方面又為那位“猥瑣者”,有點鳴不平,不是許多人都有那種與生俱來的“猥瑣”氣質嗎?
比如周向山的《窮人沒什麼不好》:
“我跟許萍私通的事
敗露了
她遭老公一頓毒打
好個許萍
答應斷了
咬碎後槽牙
打死不招供
我這個野男人
吃分手飯
我問她怎麼這樣犟
許萍說
我要找個大老闆
說出來也硬氣
你一個窮鬼
說了
裡子面子全沒了”
純口語,題材更是“下里巴人”,讀的道路上沒有紅燈,一路暢通,爽。只是,讀了還是不能完全傻笑,詩裡面有什麼讓你辛酸的成分,你覺得作者的題目出了問題,不應該是,“窮人有什麼好”嗎?
顯然許多詩人還是沒有那些純玩狗血喜劇的放得開,他們老喜歡在詩歌裡夾帶私貨,不讓我們徹底放鬆下來。
讀邢東的《明明都是水》,一點也不覺得他的詩“水”:
“游完泳
趕上大雨
剛從泳池裡鑽出來的大夥兒
又聚在門口躲雨
“這感覺怪怪的
好像水和水都不平等”
就是讀高歌的兩行詩《他們》,在嗤嗤一笑之後,也讓人聯想翩翩,想寫點什麼,說點什麼,再創作點什麼,卻奈何那些想法“就在筆端騷動,生猛。 它就在那裡, 不肯躍然紙上”——
“抽空結了個婚
太忙就離啦”
看來人生不容易選擇,詩歌的選擇常常也讓人勉為其難。你就想讀輕鬆的、輕飄飄的東西,但許多詩人就偏愛給你設定障礙,他們要麼如此忠情現實,“我客居川南,你若來看我,請帶上你的溫情和純良,/以利我在異鄉,堅守內心甜美的信仰”;要麼如此憧憬未然,“哦 再過十年/還會發生什麼/身體會不會燃燒/歌聲能否喚醒柺杖//再十年/慷慨赴死之人 還有沒有勇氣/昂著頭 在東方的天空寫下/預言之詩”。
更有詩人“迷信”從前,帶領我們迴歸歷史現場,他們的詩簡直就是不讓人活,就是想方設法讓人徒生老杜當年“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的悲慨。
這裡面,“首當其衝”的就是西娃的《爸媽的親事》,大家還是看詩(圖片上有)吧,我個人認為,這是我幾年看詩看下來,看得最明白也最糊塗,最快捷也最“滯後”的詩,未來幾百年之後,倘有人編一本《“今詩”三百首》,它一定是無愧於其中的一首。
只是,我怕讀這種詩,人們也需要遠離這首詩。
(文章原題《你不能選擇自己的人生,但你可以選擇讀什麼樣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