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紙和筆,花幾分鐘想象自己已經走到人生終點,纏綿病榻。回首往事,請完成下面的句子:
這一生,我花費了太多時間去擔心___
這一生,我花費了太少時間去做___
如果能回到過去,我將會___
(橫線上填上你想說的話)
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遮蔽噪聲,克服做決定的艱難。透過審視當下的選擇,看看哪些是迫於周圍人的眼光等外界壓力而做出的,哪些是自己內心真正在意、珍視的,從而做出更正確的決定,如此才能無悔,不愧於你的選擇。
聆聽心靈的呼喚,讓時間發光
1997年5月,我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我的導師、著名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貝特教授特得找我談心,討論我未來計劃。
我告訴他,我有兩條人生的發展路徑,一是申請美國大學教授職位,但不一定成功,而且薪酬很低;二是去一家跨國企業做一個高管,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但能讓我衣食無憂。
尼斯貝特教授看了我很久,說了一句讓我永誌不忘的話:什麼是你心靈的呼喚?
什麼是我心靈的呼喚?老實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但從那一刻起,我在教授的引導下試著傾聽心靈的呼喚,最終做出了去高校繼續做心理學研究的決定。
很多人認為,聆聽自己心靈的呼喚是一種宗教式的表達,是信教的人才有的一種心理體驗,或者是一個用詞優美的短句,一種比喻和象徵。
但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聆聽心靈的呼喚其實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
在某個程度上,聆聽心靈的呼喚就是發現人生的意義。具體應該怎麼做?我覺得,有三個簡單實用的方法。
首先,發現熱情,找到讓自己激動和興奮的事。
在這個世界上,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會讓你產生生命力旺盛的感覺?有什麼事情會讓你感興趣?有什麼事情讓你感動?有什麼事情是你熱愛的?有什麼事情會讓你感到喜悅?有什麼事情值得你留戀?有什麼事情給你希望?有什麼事情讓你心生敬仰?在你休息或者業餘的時候,你最想做什麼,最愛做什麼,最願意花時間做什麼?
這一切都可能是你心裡的呼喚。凡是讓我們能夠擁有人世間最美好的積極心理體會的事情,都會讓我們意識到生活的意義。
其次,創造價值,做別人做不了的事。
歷史上有很多優秀的華人學者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理工科院系主任,但一直沒有中國人在心理學系任教,我不一定是最好的華人心理學家,但我以後就是伯克利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心理學家,我覺得這個意義很重要,所以我現在了去伯克利,也為後來華人學者任教於伯克利心理學系開了先河。
最後,找到歸屬,回饋社會以幸福。
2008年,我接受了一個新任務---幫助清華大學復建心理學系。我覺得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於是我選了兩個方向:一是利用清華大學的工科優勢做科技心理學,二是做積極心理學,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當時《人民日報》做出一項調查讓我印象深刻。調查人員詢問了很多中國人:你是不是弱勢群體一員?居然有90%的人說自己屬於弱勢群體!這是非常不理性的。城管、小商小販、幹部、群眾都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那誰屬於強勢群體?這肯定有認識上的問題,心態不太積極。
所以我在回國以後決定從社會需求、學科發展的角度推動一個新的學科——積極心理學的發展。
在2008年回國之前,國內有關積極心理學的資訊很少,在上網搜尋後,關於積極心理學的文章寥寥無幾。現在網上的相關內容很多,動輒上百萬的點選量,
這說明這是一門在中國有現實需求的學科,我是在一個正確的地方、一個正確的時候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
這門學科於1997年第一次被提出來,世界積極心理學學會從成立到現在只有不到10年,中國積極心理學大會的舉行只比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晚3年。
如今,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幸福科技實驗室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幸福科技的研究室。加州大學評出了世界積極心理學六大中心,清華大學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時,如果我們能感受到社會的支援、關懷和獎勵,以及周圍人的羨慕、欽佩和欣賞,我們就會由衷的產生驕傲、自豪和神聖的感受。
而為人民、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為他人伸出援手,還能盪漾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情緒激昂,行動活躍,變得越來越自信、滿足。我想,這就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合二為一的那種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