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計劃準備先去太華鎮的小華村,站在賓館門前的大路邊,不到5分鐘便從汽車站開出一輛中巴車,上車告訴司機我要去小華村。車到小華村路口,司機師傅招呼我下車,於是,便拖著行李包沿著進村的路向小華村走去。
說是從大路到小華村只有一公里多的路程,實際上足有2~3公里,好在村路現在都是水泥路,我的帶輪行李包還能轉得動,不然要是鄉村的那種爛泥路,這段路程讓我揹著揹包走,可真夠我的嗆。
小華村位於大田縣太華鎮的東南部,靠省道306線,交通算是比較便捷的。要不然我坐鄉村中巴車也到不了這裡。小華村全村總人口1236人,有264戶,共有2個姓氏,張氏、林氏,村內有土堡(泰安堡)一座,屬省級保護文物,我今天就是衝著這座土堡而來。我拖著行李包沿著進村的路一路走來,路上邊走邊拍。
村落的“戰線”拉得很長,從大路邊翻過一個山坡走進村口後,就在道路兩旁看到了不少老舊房屋。從房子的狀況看,這裡已經很久無人居住,房子已經破得不成樣子了。
路邊大多是一些老舊房屋,遠處山腳下倒是有不少新居。看樣子,村民現在大多遷到了後山腳下。
從村落的佈局看,村子並不怎麼緊湊,戶與戶之間的距離還都離得蠻遠。從路邊望過去,遠處那一片老宅還是個大戶人家,那一片老屋還蠻大的。只是今天來的主要“任務”是看土堡,這些老宅就沒時間再去一一拜訪了。何況現在身上揹著揹包,手裡還拖著個行李包,實在是有些為難。先得找個地方把行李存放好才能進村“訪問”。
雖然這一路拖大背小的十分不方便,但我還是時不時停下腳步拿出相機拍下村中的這些老屋,就在我隨意拍攝之時,無意中看到了遠處的土堡,哈哈,已經找到了我的“目標物”,我要趕緊進村。
就在我想著找哪一家寄存行李時,眼前出現了這戶人家,這樣的新房子現在肯定是有人居住的。於是,便拉著行李包直奔這戶人家而去。
果然,家裡有人,我向女主人說明了來意,她沒有任何遲疑就答應了我存放行李的要求。把行李寄存在她家後,便直接衝著土堡而去。
就在我順著路準備去尋找那座土堡時,一轉彎看到了一群村民都坐在一幢房子前,有閒坐的,有閒聊的,還有開著三輪車過來賣肉的,此時看到我這個外鄉人,眼睛齊刷刷的“射”向了我。看村民都在衝我行“注目禮”,我乾脆就來到了他們中間,向他們詢問關於小華村及土堡的情況。
這些年來我走南闖北到處“溜達”,最喜歡和最擅長的就是和村民聊天,透過與當地人的交流,瞭解當地的一些基本情況以及民風民俗等。透過與村民的閒聊,我得知小華村是以林姓為主的村落。本來該村是張吳兩姓,林姓遷入後,張吳兩姓則漸漸衰敗,最終吳姓竟然在小華村消失了。如今小華村有80%的村民姓林,這一點從村中的寺廟功德碑上就可以看出來。與我聊天的老人叫林其銳,今年70有餘,說起來村裡過往的事情,頭頭是道,正是有村中這些老人,我才能瞭解到這些村子的歷史及姓氏分佈情況,也能瞭解土堡的一些歷史概況。位於村民閒坐房屋的隔壁,就是村中的土堡之一——廣崇堡。小華村出名的土堡是泰安堡,我也是衝著泰安堡而來,但在與村民的閒聊中得知還有一個廣崇堡,那得進去好好看看。
這就是村民告訴我的廣崇堡,從外邊看一點都不起眼,要不是村民們跟我說,我有可能就把它給忽略掉了。廣崇堡確實比較小,其實它就是一個土堡四合院,因為有兩個土製廂房具有防禦功能,故也被歸類為土堡系列。
廣崇堡為一個封閉式院落, 院落兩側加了類似角樓的廂房, 起到了一定的防禦力量, 華麗轉身從“廣崇堂”變為“廣崇堡”, 也搭上大田土堡的順風車入了國保, 目前也躋身於世界文化遺產之中。
廣崇堡因為就位於村中央,原先就是村委會所在地,後來成了知青院,所以,一直處於開放狀態,這次沒去找任何看門人,就走進了這座小小的土堡。
走進去一看,這就是個普通的四合院。該堡始建於民國初期。整體風格為府第式建築,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鬥式架樑結構,懸山頂,兩面坡,遮護牆體,兩旁是廂房,相對於其他堡,廣崇堡以居住為主,防禦為輔,是與祖屋一起設計的土堡與民居結合型防禦性建築。
可以說廣崇堡就是個升級版的土堡,廣崇堂就是這座土堡的“正殿”。
廣崇堂朝向大門那邊的一面土牆,是具有防禦功能的。
光看正廳與廂房,這座土堡與普通民居無不同。樑柱戶牖也有許多精美的木刻,由此可以想象當年曾有的奢華。
這是兩邊的廂房
左右廂房都是兩層樓結構,不僅一樓儲存完好,二樓現在也完全可以住人。
二樓樓道里,至今仍清晰地保留著某個時期的語錄和標語,想必是在做村委會和知青點時所為。
廂房二樓朝大門的一面是厚厚的土牆,同時在土牆與屋簷之間設定了一個“瞭望窗”,這也就是這座民宅的防禦能力的體現。
從這個“觀察窗”,可以一直看到對面的山上。
靠堡牆的這一面,都留有觀察窗和防禦窗。
在廂房另一邊的大觀察窗內,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泰安堡。廣崇堡與泰安堡遙相呼應,相距僅有300米,這裡應該是方便兩個堡之間聯絡的一個視窗吧。從這裡看,廣崇堡與泰安堡的組合御形也是小華村林氏的一個創舉。
從廂房二樓下來,我登上了角樓。這邊的角樓之前曾是大隊部的會議室和廣播室。
現在這裡一片散亂,估計已經很久沒人上來了。而我偏偏從幾千裡之外特意趕來,也難怪小華村的村民對我的舉動表示不解。
角樓的內牆上,仍清晰地留有當年孩子們(或許是成人)的“塗鴉”之作。
角樓的觀察窗也是朝向對面的田地與山坡。看來當時廣崇堡需要防禦的是來自對面的“入侵者”,背後倒是沒有防範。
這是從院子裡上廂房二樓的樓梯
這是從二樓廂房去角樓的樓梯
這是右角樓的外觀
這是左角樓的外觀
從角樓的正門門頭可以看出,這裡也曾經歷過不少變化,塗來改去的都不知現在這個門上到底是啥字了。得其所?XXX?(有驢友幫忙認了出來:得其所,前進門)
左邊角樓的正門也是一樣。居之安,紅旗X?(有驢友幫我辨別了出來:居之安,紅旗門)
廣崇堡這座小小的院落,集居住預防於一體,確實是不多見的一座民居。雖小,但精緻,功能強大,看完內部結構,我不捨得離去,又圍著院子轉了一個整圈。
這寬厚的土牆就是其防禦的“主體”。
這兩座碉堡狀的角樓,不僅能防禦而且能進攻,成為了小華村一座堅固的堡壘。
這是廣崇堡的後牆,我原來以為後牆是無防範狀態,原來不是,這後牆上也有防禦體系呢。
這泰山石敢當是不是也能抵擋一下啊?笑。
就在廣崇堡的後邊,有一座祠堂。既然到了,那就順便看看。
之前我並不知道祠堂的名稱,現在才知道了這個廟叫做王公祖祠。
這個祖祠還有個堂號叫做華峰堂。
在搜尋關於小華村王公祖祠的資料時,還得知小華村還有王公祖師文化節的文化傳統,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小華村都會舉行隆重的王公祖師文化節活動,附近村裡的很多人都到小華逛廟會,看大戲,探土堡,賞木槿花。這應該也是小華村重大的鄉村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