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洋館裡看海獅表演,你會為它的善解人意,頗通人性而感動,也會為它的憨態可掬、舉止可笑而感到有趣。都說人類也是從海洋裡面走出來的,海洋動物的靈性,恐怕也是其來有自的罷?
這頭海獅,通身墨黑,彎著尾,聳著身,仰著頭,似在頂球表演。白紋勾勒出的前肢,好像在努力作平衡狀。周身線條圓活、流暢,真是惟妙惟肖。
這通體墨黑,乍一看,好似靈壁石;其石膚細膩光滑,又像是廣西紅水河石。其實,這是南京地產的棲霞石。
棲霞石類太湖石,大多石質較粗,石膚較糙,其色以灰為主。有典型的山石特徵。這樣細密光滑如墨玉的棲霞石,是其中的異類罷?
這石是女兒的二舅白松送給我的,是我最早收藏的愛石之一。為什麼能肯定其是棲霞石?因為,這是白松在棲霞山挖樹樁時,在一棵樹樁旁邊挖到的。當時覺得可愛,又不大,就帶回家了。卻被我一眼看中。這也是一種緣分罷?
我有時候納悶:一山之石,差別為什麼會這麼大呢?這類似水石的棲霞石,又是怎麼會跑到棲霞山上來的呢?
後來想想,也就釋然了:天地演化,滄海桑田。地質構造經歷了幾十億年的演化,這大自然裡,怎麼會再有純而又純的東西呢?
你看盛產奇石的廣西紅水河,不同河段所產奇石,不也千差萬別嗎?大化石、馬鞍石、三江石、都安石、墨石,爭奇鬥豔,光耀石壇,各領風騷若干年。一水能逞異彩,一山能出異石,也就不奇怪了。
南京東部的棲霞山,山並不高,滿山楓葉,深秋時節,灼灼如火。故南京人有“春牛首、秋棲霞”之遊。不過,讓棲霞山名聞遐邇的,恐怕還不是紅葉,而是棲霞寺。棲霞寺是千年古寺,寺旁有石窟,俗稱“千佛洞”,大約是南北朝時的傑作。“wG”中遭嚴重損毀,佛頭皆被砍落,肢體大多損壞,甚為可惜。幾年前,有人發現,石窟中有飛天壁畫,堪與敦煌比美。因此,又有人稱之為“東敦煌”。總之,棲霞山的文化氣息,是綿綿不斷的。誰能想到山體裡、古樹下,還蘊藏著大自然瑰送的另樣寶貝呢?
不過,棲霞石沒有成為名石,沒有被大規模發掘,對棲霞山、對南京市、對全中國的愛石者,也許還是個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