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七號甲遙三運載火箭點火升空。李汶駿 都鑫鑫 攝
2021年12月23日傍晚,聚集在文昌發射場綠茵操場的人群齊聲高喊倒計時。倒計時終點,三公里外的發射塔底部亮出火光,短暫延遲後,轟隆巨響裹挾著從大地傳至心臟的震顫,讓所有人為空中那道明亮的火箭飛行軌跡吶喊。
這是文昌發射場2021年執行的第五次航天任務。
長征七號甲遙三運載火箭將載荷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測試發射大廳螢幕上規整的引數和軌跡宣告本次任務圓滿成功。
逐漸溼冷的晚風中,操場上觀禮的人群也次第散去,但測試發射大廳內的數百名科技工作者仍是熱情高漲,過去的十天他們緊張的神經終於放鬆。
淡淡霧氣中,一隻飛鳥經過火箭。李汶駿 都鑫鑫 攝
12月14日,距離正式發射十天,氣象臺突然釋出訊息:今年第22號颱風“雷伊”形成,將於18日移入南海。
12月已是我國氣候上的冬季,為何還會有颱風出現?“雖然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冬天,但在熱帶洋麵上氣溫仍然較高,具備颱風生成的條件。”本次任務氣象系統指揮員黃紅豔介紹。
火箭吊裝現場。李汶駿 都鑫鑫 攝
15日早晨,有關“雷伊”的動態再次更新:颱風“雷伊”強度逐漸增大,進入南海後或加強為超強颱風級。
一個“或”字只代表颱風“有可能”會影響到發射場區域,但就是為了這一丁點機率,他們都要做好萬全預案。
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動態條件下靈活調節任務程式,是發射場拿到的任務“考卷”上出現頻率最高的一道題。颱風路徑變化不確定性大,給發射計劃制定提出很大挑戰。排程段旭升介紹:“為應對臺風‘雷伊’,我們在兩天內緊前準備了多條路線,以及十幾個配套專項方案。”
火箭轉運前,氣象觀測員早早就位。李汶駿 都鑫鑫 攝
從20日凌晨開始,雨勢漸大,密集的雨點打在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的窗玻璃形成一道道雨幕,透過朦朧的視野,火箭正安靜地矗立其中,靜待“雷伊”離開。一整天,24小時,1440分鐘,數十名航天人貼身陪伴火箭,負責廠房溫溼度條件保障、火箭狀態巡檢以及後續轉運工作準備。
與此同時,三公里外的發射區也並不清閒。發射塔架的關鍵部位已提前被鋪設巨大的防雨布,工作人員每小時順著狹窄坡陡的樓梯逐層檢查,每個人在用血肉之軀守護這座鋼鐵之軀,保證火箭後續各項工作能在萬全條件下展開。
“雷伊”走了,火箭順利抵達發射塔架,但在發射區時間比原定計劃縮短一天,這對正式發射前的工作會有何影響?
功能檢查、加註管路狀態準備、各系統間的匹配測試……在排得滿滿當當直到深夜的工作計劃表上,可以找到前述問題的答案。
工作人員在檢查推車穩定性。李汶駿 都鑫鑫 攝
“要搶回失去的時間,關鍵在於找出短線、制約因素和各系統間的耦合關係。”本次任務“01”指揮員符一行說。儘管在和時間賽跑,符一行仍然堅持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所有環節他都在一線全程跟進。
面對密集的工作計劃,首當其衝的就是塔勤系統。塔勤,即塔架勤務,“勤務”二字意味著對發射塔事無鉅細的照料。塔架是火箭在地球的最後一站,也是開啟太空旅程的第一站,塔勤系統指揮員陳世永深諳他守護的這棟建築的特殊性。
符一行(右)和同事在廠房討論。李汶駿 都鑫鑫 攝
“火箭將在塔架完成出發前的測試、加註工作,為此提供一個可靠的試驗環境是我們系統的職責。”陳世永介紹。
時間轉眼來到23日清晨6點,迎著薄薄的夜色,煤油加註系統指揮員何平已近趕到燃料加註現場。作為低溫火箭的主力燃料,煤油加註工作務必慎之又慎。何平介紹:“貯存狀態的煤油要達到加註標準必須預先降溫,即使加班加點,我們也要保證一步不錯、一步不漏。”
12月23日這天晚上,儘管還有大量發射後撤收工作亟待完成,但這座年輕的發射場仍散發著蓬勃的喜氣。許多科技工作者在朋友圈打卡紀念:他們參與完成了今年文昌發射場的收官任務。
水天之間航天藍。李汶駿 都鑫鑫 攝
長征七號甲遙三運載火箭發射是文昌發射場2021年度的第五次任務,它的成功不僅是一次騰飛,更是全年的勝利,五次任務的連續成功標誌著文昌發射場達成“2021年發射任務全圖鑑收集”成就。
從年初長征七號甲遙二運載火箭任務拉開上半年高密度任務期的帷幕,到完成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參與我國空間站工程,文昌發射場這股年輕的力量衝破一個又一個障礙,在中國航天行穩致遠的道路上越發引人注目。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這裡的“航天藍”們將繼續與祖國共同奮楫篤行、開創新局。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