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開展的農戶科學儲糧建設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專案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也遇到一些問題。為促進節糧減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繼續實施建設,並賦予新功能新使命。
一、農戶科學儲糧發展歷程
(一)“十一五”期間啟動實施
“十一五”期間,根據當時的相關調查研究,我國農戶儲存的糧食每年約5000億斤,約佔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0%。由於農戶儲糧裝具簡陋,保管技術水平低,受鼠害、蟲害和黴變等因素影響造成的糧食損失嚴重。據相關單位所做抽樣調查,全國農戶儲糧損失率平均為8%左右,每年損失糧食約400億斤。為減少糧食產後損失,特別是農戶儲糧損失,原國家糧食局積極組織研發和示範推廣適用不同地區、不同糧種的農戶科學儲糧裝具,並向相關部門提出開展試點建設的建議。
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600萬元中央補助資金設立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支援在遼寧、山東、四川三省分別開展針對玉米、小麥、稻穀共3.2萬套的農戶科學儲糧裝具建設試點。2009年擴大試點在14個省份建設57.2萬套,2010年正式在23省建設138萬套。“十一五”期間,該專項共投入資金23.6億元,其中中央補助投資7.06億元,為全國25個省(區、市)農戶配置了近200萬套新型儲糧裝具。據當時測算,200萬套儲糧裝具可儲存糧食約79億斤,按平均減損6.5%測算,每年可減少儲糧損失5.1億斤,可為農戶增收4.8億元。
(二)“十二五”期間擴大實施
鑑於專項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國家發展改革委決定支援擴大實施規模。201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原國家糧食局聯合編制釋出了《“十二五”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建設800萬套標準化儲糧裝具。201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國家糧食局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中央財政投資補助比例按30%左右掌握,省級財政資金補助原則上不低於30%,其餘40%左右由農戶自籌資金解決。
“十二五”期間,專項共為除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和江蘇外的26個省份農戶建設儲糧裝具693.5萬套,總投資59.8億元,其中中央補助投資18億元。農戶科學儲糧裝具進一步標準化,各地使用的主要是彩鋼板組合倉、鋼骨架矩形倉、鋼網式乾燥倉等。其中,南方使用彩鋼板組合倉儲存稻穀、小麥和青稞等,單倉倉容1.5立方米左右,可存糧1噸左右,單倉造價400~600元;東北地區使用鋼骨架矩形倉、鋼網式乾燥倉儲存玉米棒,單倉倉容為11~20立方米,可存糧4~7噸左右(折算為玉米粒),不同倉容單倉造價為3000~4000元。
為滿足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臨時儲糧的需求,並針對東北部分地區“地趴糧”問題,2013年,原國家糧食局開發了適合東北儲存玉米棒和南方儲存稻穀的幾種大農戶倉型。從2014年開始,專項在東北地區開始建設大農戶組合式儲糧倉,單倉倉容30立方米,可存糧13噸左右(折算為玉米粒),單倉造價4500元,而且可以根據需求購置多個組合使用。
(三)“十三五”期間重啟實施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2億元中央投資支援專項建設,後因專案調整,自2016年起不再安排中央投資,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8年後停止。
2017年8月,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啟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並在《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裡提出,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為農戶配置實用、經濟、安全、可靠的科學儲糧新糧倉、新裝具,農戶科學儲糧透過優質糧食工程資金支援得以重啟實施。從開展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的26個省份三年實施方案看,共有十幾個省份計劃建設農戶科學儲糧裝具50多萬套。
二、專案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一)促進農民減損增收
實施農戶科學儲糧最直接、最主要的成效就是減少了糧食產後損失,增加了農民收入。新型農戶儲糧裝具改變了傳統儲糧方式,配合科學儲糧技術應用,有效減少了農戶儲糧損失。同時,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在一定時期和地區還產生了示範帶動效應,不僅使實施專項的農戶實現了減損增收,部分地區專項還輻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部分商家、農戶仿製農戶科學儲糧裝具,農戶可從市場上購買仿製糧倉使用,進一步擴大了受眾群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累計下達892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建設計劃,覆蓋除北京、天津、上海和海南、江蘇外的26個省(區、市),考慮到有些省份使用結餘資金擴大建設規模、部分農戶從市場自購等情況,全國建設總規模近1000萬套。開展農戶科學儲糧建設,參與專案的農戶儲糧損失率從平均8%左右降低到2%左右。
(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農戶儲糧是全社會糧食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十一五”時期有關專家測算,當時農戶每年儲糧數量約5000億斤,佔全國糧食總產量近一半。農戶存糧是調節市場的蓄水池,為國家分擔了壓力,起到了調節器的作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同時,減少糧食損失還相當於增加了無形良田,減少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並節約大量水資源,是不耕耘的收穫,不生產的增產。此外,在出現地震等自然災害和瘟疫等突發事件時,農戶儲糧是一個穩定器,可減輕國家糧食應急供應壓力,有利於社會穩定與和諧,起到了減震器和緩衝閥的作用。
(三)奠定食品安全基礎
專項配置的標準化儲糧裝具可防蟲、防鼠、防黴變。傳統農戶儲糧裝具易受蟲、黴、鼠損害,不僅數量損失大,而且黴變的糧食會產生黃麴黴毒素等強致癌真菌毒素,鼠害、蟲害糧食食用品質大大降低,食品安全難以保障。部分具備自然通風乾燥功能農戶科學儲糧裝具的推廣應用,減少了黴變的風險,使原糧品質都有了可靠保證,在源頭上奠定了食品安全的基礎。
(四)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農戶科學儲糧裝具採取自然通風降水等自然乾燥方式,降低了收儲企業對潮糧進行集中烘乾的壓力,減少了一定數量的煤、電消耗和氣體排放及環境汙染,減少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降低了機械化乾燥造成的原糧破碎粒損耗,有利於節能減排和保護環境。有的地方還將實施農戶科學儲糧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有的地方政府將其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目標,並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
三、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實施建議
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在後期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包括地方需求逐步下降,地方配套和農戶自籌資金難以落實,基層機構和工作人員缺乏等問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際,多個國家紛紛限制糧食出口或加大糧食儲備,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也呼籲防止疫情引發糧食危機。這警示我們在糧食安全問題上要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此,筆者建議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這項利國利民的民生工程,對構建政府主導、全員參與的糧食儲備體系以及進一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意義重大。
(一)賦予新功能新使命
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基本目的是減少糧食產後損失,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要把科學儲糧融入國家安全的大格局,在發揮國家糧食儲備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的同時,發揮鄉村居民存糧“調節器”和“緩衝閥”的作用,強化應急保供能力。堅持底線思維,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不斷提高國家和城鄉居民糧食儲備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增強防範化解風險的能力,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推動糧食儲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貴州農民領取新倉 楊道兵/攝
(二)根據需求繼續開展建設
為了解各地農戶需求情況,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進行了調查摸底。從參與調查的20多萬農戶看,需求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的糧食產銷平衡區,特別是一些種糧存糧農戶相對較多的山區傳統小農經濟區域。主產區大多數省份需求較小,主要原因是機械化耕作和市場化收購水平高,農戶家中存糧較少。主銷區由於種糧農戶和糧食產量較少,需求也較小。根據調查摸底情況,可在今後按需持續開展建設,對有需求的農戶本著“農戶自願、循序漸進”的原則,力爭給有建設需求的農戶都配置科學儲糧裝具。
(三)提高中央資金比例
根據各地的建設需求計劃,如果中央資金比例為30%,只有幾個省份擬建設農戶科學儲糧裝具不足30萬套;如果中央資金比例為50%(其中新疆、西藏全額投資),十幾個省份擬建65萬套。總結前期實施農戶儲糧專項經驗,適當提高中央資金比例可有效減輕地方財政配套和農戶自籌資金壓力,更可顯著提升建設積極性。鑑於專案建設資金總規模不大,或將進一步提高中央資金比例,提高各地建設積極性。同時,分期分批實施建設,將目前相關省份需求作為第一批試點建設計劃,後續根據各地需求情況再組織實施。
(四)發動地方相關部門聯合推動實施
由於實施農戶儲糧的大量工作在基層,而很多市縣級糧食部門萎縮,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很難協調市、縣、鄉政府或其他相關部門開展工作。需地方黨委和政府大力支援實施,建議由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掛帥牽頭,發動市縣和鄉鎮各相關部門聯合行動,上下聯動,多部門協作,齊心協力做好科學儲糧這項工作。
來源:中國糧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