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倫敦的街頭也總是充滿著各種聲音,而且也是我個人感覺在英國最像大城市的地方。伯明翰和曼徹斯特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畢竟,“除了倫敦都是村”相信大家絕大多數都聽說過。
倫敦的街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街頭藝人,或是雜耍,或是歌唱彈吉他,或是騎腳踏車的人急促地撥動鈴鐺示意讓路。當然,行人(本地的社畜)的步伐都是飛速的,而遊客們則是盡情地享受倫敦的一切。
當然,公交車的聲音,急救車亦或是警車,消防車的聲響也會時不時劃破天際。倫敦的繁忙和熱鬧是其他英國城市無法企及的,當然,它的繁華程度能夠在世界上排名最靠前也得益於此。而且,倫敦是發達的。
在倫敦,風聲雨聲喝酒的聲音時常摻雜著,尤其是那島國的妖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倫敦的街頭下雨天見得最多的就是衝鋒衣,每個人都把外套緊緊地裹住,不給寒冷一點機會,當然,時尚的男士和女士依舊會保持自己的優雅。
特拉法加廣場總是被各種社團佔據著,為了自己的各種訴求,為了引起社會的注意,但是當地的人們早已見怪不怪。
倫敦的博物館和藝術館之多,可以讓所有人都可以作為娛樂活動而去參觀,或者閒逛。而各地的村子裡的人們,尤其是留學生,則更多地把去商店,尤其是中超買菜作為娛樂活動吧。倫敦的娛樂活動之多,可以讓全世界都湧進去,尤其是那跨年焰火晚會。
倫敦的商超,Tesco, Sainsbury, 或者Waitrose 和Marks & Spenser的營業時間相比較各地的村子都會長一些,畢竟村裡的小商店好像本身就會提前結束營業,店員們都宅在酒館裡喝酒去了,最主要的也是村裡天一黑或者一下班,就沒人了。而倫敦,在這一點上卻會好很多,即使商超關門,中國城的大門也會向你敞開,儘可能到沒人再關閉。
倫敦的地鐵在我未曾接觸之前的印象一直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鐵系統,但是也存在最落後的地鐵部分。當然,國外的地鐵因為年代久遠,歲月也在它的上面烙印下了很多故事,浪漫的,不浪漫的。 比如倫敦地鐵的“Mind the gap”,網上一直流傳著一位老太太Margaret McCollum會在Embankment地鐵的站臺上只為了聽列車的提示音“Mind the gap”,而這樣的行為她重複了很多年,而背後的原因則是提示音是錄自於她的逝去丈夫,這被認為是她和丈夫的唯一連線。
倫敦的浪漫當然有無數種。比如攝影師眼中的廣場上的鴿子群起而飛,人從中走過的瞬間被記錄下來。比如情侶在街頭擁吻,比如街頭跑步,比如錄製影片,比如在雨天的河邊抽一支香菸,比如在公園裡逗一逗膽大的松鼠。
街道上的色彩更是我最為推崇的一份浪漫:紅色的雙層巴士;紅色的公共電話亭—幾乎人人都要打卡;綠色的草坪—是不是被人們用來做演唱會用地;紅牆圍成的各種酒吧—島國人看球打發時間主要在這;藍到極致的天空,泥土黃的泰晤士河,當然我也一直認為英國的建築工人穿的也是“黃馬甲”,雖然有點偏綠。教堂的顏色是黃白色,但是是一種層層疊疊的立體色。黃昏在島國簡直就是極美的舞臺劇,隨手一拍都要儲存。夜燈在路邊安靜地站立著,一入夜,不管是高檔小區還是普通街道,安靜的就只剩下滿街道的明亮的燈黃了。
倫敦的酒吧,我沒有真正進去過,雖然村子裡的去過幾次,但是有真正走近感受過。不管多麼冷的天氣,英國的酒吧門口總是聚集著很多的小小的三五成群的人,不管多冷,都要站著侃大山,當然室外可以抽菸。據統計,島國的酒吧大大小小可能會有6萬多家,酒文化或者酒吧文化應該也是最能代表島國人的精神圖騰吧。而且,英國的酒吧大多數只能提供口味上乘的酒水類,吃的就不要想了,畢竟魚薯和香腸幾頓過後就徹底膩了。
倫敦的酒吧喜歡開在拐角處,喜歡在室外擺很多的桌椅板凳,讓酒人們一邊喝酒一邊享受景色,當然,吹牛在室外,聽到的人更多,而且聽到的人也沒啥煩的—畢竟都是一閃而過的行人。酒吧的裝修絕對體現了島國人的精緻,但凡是上點規模的酒吧,裝潢的精緻都會給人營造出小王國的感覺。
當然酒吧多了,喝酒的人多了,酒鬼也就多了。我遇到過幾次酒鬼在遠處大喊大叫,搞惡作劇,真是清醒的時候,他們反而沒那個膽,酒後的腐國人倒是懂得“酒壯慫人膽”的真諦。
社會上流傳關於英國人喝酒的最經典說法便是:不是工作之餘喝點酒,而且喝酒之餘聊一下工作。
所以在倫敦也好,在村子裡也好,注意安全,自己一個人獨行繞開酒吧街就會是極其明智的。
幾次在倫敦吃東西,基本除了唐人街(China Town), 都沒留下啥好印象。即使是經典的下午茶或者英式早餐,也只能稍稍拉回來一點點分數。畢竟咱們的中國胃,可不是那麼容易就遷就的。
倫敦人的口音一直被學英文的人推崇,但是倫敦的外來人太多,要想找到正宗的倫敦音,還是有點難度的。當然,對於我們一般人而言,能溝通就行,畢竟威爾士的英語和蘇格蘭的英語,能聽懂就謝天謝地了。
英國人的禮貌,我更願意歸結為“骨子裡的固執或者堅持”。詞不達意很正常,嘴上說著謝謝和“sorry”,心底估計早已罵了幾條街了,這更像是一種西式的虛偽。而且島國人民很愛抱怨,很愛投訴—可能也是被政府慣出來的。當然,如果我們也可以認真起來,島國人也會認真起來的。不過也好的是,維權方面,只要認真地說,就會有人認真地解決,就怕你自己話都說不清,對方不知道如何處理,然後你這邊還氣呼呼的說英國人做事不行。
守時是我很喜歡的。記憶最深刻的是國家快線(National Express)的大巴的守時,比如你的車會在半點準時出發,即使你在27,8分的時候還沒見到車,但當你係個鞋帶或者買杯咖啡的時間,等你在看錶的時候—30分,車子已經停在車位上了,乘客正在下車。當然,英國人開車是很快的,在高速上會把時間趕回來,而且開一段時間必須要去服務區喝咖啡,上廁所,雖然服務區不咋地。其實最有意思的還有一點就是,當兩個公交或者大巴交匯的時候,司機都會給對方打招呼—豎大拇指。這被我認為是提精神,展示素質的時刻,哈哈哈。
早些年,去國外留學被認為是“鍍金”;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的發展和強大,留學倒更被認為是“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可以平視世界的起點上,我們多了更多的自信和客觀體驗,而不再是一些盲目的崇拜和迷信。當然,西方的科技和學術水平領先我們幾十年也是輕輕鬆鬆的,畢竟那是用時間堆疊起來的厚重沉澱。我們當然需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