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有一座不小的寺廟,令人稱奇的是,這座藏傳佛教的寺廟,卻有著一個漢化的名字——侯家廟。
那麼這座寺廟為何會起這麼一個名字呢?
原來這座寺廟始建於南宋時期,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而荒廢,等到明朝時期,一個漢姓侯的人,曾捐錢重修了這座寺廟,因為他本身是藏族人,所以這座寺廟是藏傳佛教所用,不過因為他的姓氏被皇帝賜為侯,所以這座廟除了有一個藏語的名字之外,也被人叫做侯家廟,久而久之,侯家廟這個名字就比它的藏文名字流傳的更廣了。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雖然有君主賜姓的習慣,但是這項榮譽卻非常難得,那麼這個人又有何過人之處呢?
據《明史》等書記載,在公元1407年,我國著名航海家鄭和,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航海。因為鄭和出身於太監,所以他的直屬手下,也基本上都是太監。他這次下西洋自然也不例外,當時充當他的二把手的,是一個叫王景弘的太監。
一般人都知道鄭和有“三寶太監”之稱,其實“三寶太監”的稱號並非只有鄭和一人有,王景弘也曾有“王三寶”之稱。當時的船隊中,除了他們這兩位“三寶太監”之外,還有一個跟著“學活”的三把手,這個人叫侯顯,也是咱們今天要聊的主人公。
可能有人會問,侯顯本是藏族人,家鄉離著南京和北京都不近,他是怎麼想到去當太監呢?
有關這個問題,史書中沒有明確說明,不過有關專家推斷,他可能是和鄭和一樣,都是因為所在的勢力戰敗,年紀不大的他們成了俘虜,然後被閹割成了太監。
從侯顯後續被重用來看,侯顯很可能也和鄭和一樣,都是朱棣的“潛邸之臣”。後來隨著朱棣稱帝,他們這些自己人也開始水漲船高。
那麼侯顯只是因為是太監,就能去給鄭和當副手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一般人被領導提拔,往往不是因為你普通的家庭背景,而是因為你在原崗位上,做出了超過同僚的貢獻。
侯顯就是如此。據記載,侯顯在跟隨鄭和下西洋之前,曾幹了一件大事。朱棣登基的第二年,朱棣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曾派侯顯去請藏傳佛教界的大人物來南京。侯顯接到任務以後,用了大約四年的時間,把相關人員順利請到了南京。
當侯顯順利歸來之時,不光贏得了上萬人的歡迎,還收穫了朱棣的高度認可。要知道朱棣這個皇帝當得名不正言不順,而藏傳佛教又離南京比較遠,要想說服人家來給你當綠葉,可並不是一件比下西洋簡單的事。
因為有這件功勞傍身,侯顯不光升了官,朱棣還給他“加了擔子”,讓他跟著鄭和去“下西洋”。聰明人往往一點就透,侯顯無疑就是聰明人,他跟著鄭和跑了兩趟之後,就具備了自己單獨出海的能力。
據《明史》等書記載,在公元1415年,侯顯就曾自己帶隊前去榜葛剌(今孟加拉蘇丹國)等地友好訪問,並順利凱旋。因此後世的評價中,就有“勞績與鄭和亞”的說法。
不過侯顯除了曾像鄭和一樣“下西洋”之外,還曾多次出使“絕域”,這裡的“絕域”主要是我國的藏區,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侯顯去這些地方的身份,都是大明的“外交官”,他前去這些地方的目的,意識利用他藏族人的身份,去接觸一些活佛等宗教界的重要人物,有時他去的目的,則是為了調停兩國的事端。
不管侯顯當年是出於什麼目的出使,他幾乎每次都能順利完成朱棣交給他的任務,因此深受朱棣的喜愛。在侯顯晚年,朱棣曾安排他到河州(今屬甘肅)去修建藏傳佛教寺廟顯慶寺,這座寺廟算是他生前最後一單“大活”,他自然也是順利完成任務。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座顯慶寺,因為歷史原因而被毀掉,它的原址上現在是一所小學,而“顯慶”則留給當地的一條路。當地的人可能已經不知道,在這個因為清真寺眾多,而被稱為中國“小麥加”的地方,曾有不少的藏傳佛寺,以及曾來過一個叫侯顯的人。
侯顯督修完這座寺廟之後,已經年過花甲,於是他就沒有再進行過“高難度”的工作,大部分時間都是陪伴在朱棣左右。等到侯顯66歲左右時,他想告老還鄉,並在家鄉修築一座寺廟,然後在那裡告別這個世界。
朱棣不光同意了侯顯的請求,還贈給了他很多的金銀,以及照顧他起居的侍從,並且還敕封他為僧正。等到侯家寺建好以後,侯顯就一直在這座自己建的寺廟中安度晚年,他去世時享年73歲。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部《明史》中,能被列傳的太監一共只有兩位,這兩人中,沒有開啟太監亂政的王振,也沒有被稱為“立皇帝”的劉瑾,和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就連評價比較正面的馮寶,和陪伴崇禎一起死的王承恩也沒有享此殊榮,但是侯景這個後世少有人知的人卻是能被列傳的兩人之一。
史書是不公平的,因為它們屬於勝利者,史書也是公平的,只要你真有本事,它也不會讓你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