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吃飯順序”似乎是一種天然形成的習慣。你可能不知道,先吃什麼後吃什麼,會影響到餐後的血糖,長期還可能影響體重、腰圍、血脂等。
空腹時,人們食慾旺盛,進食速度快,可能無法控制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量。這時,再吃蔬菜和主食的話,攝入量很少,導致一餐當中的能量來源只能依賴脂肪和蛋白質,膳食纖維也嚴重不足。時間久了,血脂會升高。
如果先食用蔬菜,然後食用蛋白質,最後吃高血糖反應的碳水化合物,不僅有利於控血糖,對減肥也有幫助。具體來說,“纖維類→蛋白/脂肪類→碳水類”這個吃飯順序對健康比較好,其實也就是先吃素菜,再吃葷菜,最後吃主食。
對高血糖患者來說,科學家發現用“手掌測量法”“食物交換份法”等調整吃飯順序可達到控制餐後血糖的目的。對於普通人,尤其是血糖已經出現問題但還未發展成糖尿病的人來說,這個飲食方式比較健康。此外,先吃菜增加飽腹感,有助於減少熱量的攝入,對預防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幫助。
不同人群的“最佳吃飯順序”
1、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前喝點湯,再吃蔬菜、肉類菜餚,最後再吃主食。進食湯水、蔬菜和肉類後,會增加飽腹感,易升糖的主食就吃得少了。吃蔬菜的同時可吃些魚、蛋等低脂、高蛋白質食物。魚肉儘量用清蒸、水煮等清淡方法烹調,避免油炸。主食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小米、燕麥等,這些粗糧在胃裡消化的時間長,升糖指數較低,對血糖的影響也較慢。
2、減肥的人:可在吃飯前喝一小杯水或少量吃些水果,然後選擇高纖維食物,像蔬菜、菌類、水果、粗雜糧等,讓人產生較強的飽腹感,也是公認的低熱量食品。之後再吃肉類,肉類裡魚、蝦、雞等白肉,或是瘦的紅肉,都含有較低的脂肪和很高的蛋白質,令飽腹感持續時間變長。
3、腸胃不好的人: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患者,飯前最好不要喝湯或水。這類人胃酸分泌較少,飯前湯水攝入過多會沖淡胃液,進一步影響食物的消化。消化能力差或胃中感覺飽脹,最好不在飯前吃水果。
4、太瘦的人:“先菜再肉後飯”的進食順序,適合大部分人群,但想要長肉或增肌的人,增加食量,增重增肌,可適當增加主食和高蛋白食物的攝入,如全脂牛奶、雞蛋、紅肉、魚等。
教你科學調節食慾
按時吃飯:每日三餐的時間要儘量保持規律,讓大腦和腸胃記住“飯點”。一般情況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19∶00。
進食要專心:對飽的感受是人的本能,要在專心進食的情況下才能感覺到。儘量不要邊吃邊聊,或邊吃邊看電視。
細嚼慢嚥:最好用15~20分鐘吃早餐,半小時左右吃中晚餐。培養“慢慢咀嚼”的意識,延長用餐時間,一般來說最好保證每口咀嚼不少於5次。
不要熬夜:不要給自己留有吃夜宵的時間。如果晚上實在忍不住時,少吃些高纖維、高蛋白或全穀食物,可以選擇全麥麵包、香蕉、杏仁、牛奶等。
適當運動:要想每天都有好食慾,還要適當運動,可以做做瑜伽、打打太極。
(區疾控中心供稿)
來源: 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