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全球最大的城市在哪裡?在柬埔寨的吳哥。那麼,什麼是吳哥?
這裡的森森叢林以為:吳哥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它們的不明生物,毫無徵兆地從遠處搬來無數大石頭,弄出一堆堆完全不搭調的蝸居,然後聚攏來一大群吵吵嚷嚷的族群,企圖征服叢林。
照耀那裡的陽光、月光、星光以為:吳哥是地球上小小的智慧生物,心血來潮壘起來的一個個封閉空間,他們在裡面生息、創造、爭鬥、繁衍,又不知何故突然人去樓空,任憑風侵雨蝕。
建立它們的人類以為:吳哥是柬埔寨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吳哥是一段歷史,吳哥是一座都城,吳哥是一群建築,吳哥是一門藝術,吳哥是一方崇拜。
讀過書、看過舞,我被告知,吳哥古蹟群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徵,被譽為東方四大奇蹟之一。吳哥王朝輝煌鼎盛於11世紀,也是柬埔寨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卻於15世紀衰敗後湮沒在茫茫叢林,一朝被重新“發現”,便驚豔於世。
這些,其實都是我造訪吳哥以前的意象。現在,身處吳哥,面對“高棉的微笑”,那裡的光影會對我表述些什麼?
柬埔寨,暹粒。追溯一千年前,高棉王國稱雄中南半島,它那宏偉的吳哥都城,就在這裡。站在吳哥通王城南門前的橋頭張望,神與人的世界同時呈現在現實的晨光裡。吳哥通王城曾是東南亞歷史上繁榮的高棉王國皇家中心,從10世紀初耶輸跋摩一世遷都至吳哥直到13世紀初期,吳哥王朝諸王在此統御四方。
吳哥通王城,俗稱大吳哥,是一處被長達12公里的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吳哥城南門外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欄杆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左邊代表神靈,右邊代表惡魔,他們手上拉著眼鏡蛇化身的巨蛇王。
呼吸著日出時分林間清新的空氣,仔細打量逐漸甦醒的巴戎寺的身影,曾經夢中的景象漸漸清晰起來。吳哥古蹟現存600多處,分佈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裡。這些都是吳哥王朝自公元9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數百年間建造的。當時的吳哥王朝是東南亞最大也最有實力的國家,版圖比現在的三個柬埔寨還要大。
在吳哥王朝鼎盛時期,我國元朝人周達觀曾於1295年隨使團來到吳哥,寫出了《真臘風土記》。由於早期記錄柬埔寨歷史的棕櫚葉早已腐爛,《真臘風土記》便成為世界上唯一一部詳細記錄吳哥王朝文明和繁榮景象的著作。書中這樣描述當時吳哥的盛景:鼓樂之聲喧囂,國王被黃金、珍珠、寶石裝扮得亮麗逼人,車輛護衛前呼後擁,鑲金涼傘雲集景從。
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蔚為壯觀。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佛塔刻有各種形態的雕像,有的高達數米,生動逼真。1860年,一位法國人被《真臘風土記》指引,在一片叢林中找到了吳哥王城遺址。通常的說法是法國人亨利·穆奧發現了吳哥遺蹟。事實上,吳哥在東南亞人民心中是從未失落的城市,他們認為這是神建造的城市。
13世紀中葉開始,吳哥王朝國力漸衰,1431年暹羅攻入高棉,佔領吳哥,王室被迫離開吳哥,吳哥從此衰落下去,漸漸被熱帶雨林所覆蓋。吳哥的大部分建築已倒塌成廢墟,但其建築藝術之璀璨奪目,依然令人驚歎。考古學家把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蹟。作為柬埔寨早期建築風格代表,整個吳哥古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巴戎寺中心有49座四面佛塔群,加上5座四面佛塔式城門,代表當時鼎盛的吳哥王朝所統轄的54個省份。每座塔的頂部都雕有象徵國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們從塔尖微笑著俯瞰四周,象徵著王權至上和佛教神聖。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站在哪個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
四面佛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於色。這些謎樣的佛臉微笑,表情各異,安詳中帶有幾分神秘。有的高深莫測,有的燦爛無比,有的略帶傷感,有的慈悲祥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面容安詳略帶微笑的“高棉的微笑”。
深淺不一的石色,還有青青的苔痕,在大自然中自由的存在。這微笑又是多義的,每個觀者都會有自己的解讀:是智慧的笑、寬容的笑、悲天憫人的笑,超然的笑,抑或是神的微笑、高棉祖先靈魂的微笑……
千年等一回。等待人類千萬次的回眸。每座佛像都以當時的國王的面孔為原型,代表著慈悲的佛的化身,無所不在地眷顧著眾生。如同蒙娜麗莎一般的微笑,也許是洞察人間秘密的神會,是開示芸芸眾生的喜悅,是對人間疾苦的安慰。低垂的眉眼、神秘的笑容,好像在開示人們:當我們找到了生命最深的秘密或者真理的時候,就能超脫種種紛擾,達到心清如水的寧靜境界。
須彌尖頂上的國王微笑著目睹六合八荒,經歷千年的時光流轉,俯視著今天還未擺脫貧困的子民,不知會有何感想。而我今天能站在這裡與他對話,與千年的智慧相遇,也是一種人類文明促成的緣分。
這些形象給困苦人們帶來了些許慰藉。仙女阿普薩拉,她們光彩照人,婀娜多姿,髮型各異,臉上帶著淺淺的微笑,以歌舞娛樂眾神。
我把她們聯想成東南亞的“飛天”。每一尊阿普薩拉雕像有著柬埔寨人的標準面孔,但表情、髮式及姿勢都不一樣,那些像花瓣一樣舞動的姿態,展現了人類高超的藝術境界,今天泰國、印尼等地的舞蹈風格也源於此。
她們無所不在,在迴廊深處的石柱上,在壁角轉彎的陰影中,乃至窗間、臺階,存在於古蹟的每個角落。雖經數百年的風吹雨打,她們代表著“生命的喜悅”的淺淺微笑依然美麗動人。
趁著今天的陽光,她們彷彿要從堅硬的石牆上走下來,告別數百年的興亡滄桑,走進平凡的人世紅塵。忽然想到:人們通常認為的“高棉的微笑”是指石塔上的四面佛像,是王者、聖人化身的神。那麼,阿普薩拉們無處不在的微笑,是不是也應該屬於“高棉的微笑”呢?
在現場回味美學家的點撥:當一切的表情一一成為過去,彷彿從汙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蓮花,那微笑成為城市高處唯一的表情,包容愛恨,超越生死,透過漫長歲月,把笑容傳遞給後世。
可是我不能確定:面朝一處佛的微笑,真的可以安放現世裡無處傾訴的煩惱和秘密?
歷時300餘年的吳哥大規模建設時期,可以看出許多建築藝術風格的變化,所反映的宗教內容則從印度教崇奉的梵天、溼婆、毗溼奴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觀世音菩薩。
參觀這裡的最佳時間是在日出或者日落時分,這時候光與影的變幻會使佛像顯得更加奇特。遠遠望去,巴戎寺好似一堆岩石,然而一旦身處其間,你就會發現這是吳哥最為驚豔的寺廟之一。
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從王宮征戰到庶民生活應有盡有,成了絕無僅有的探究當時社會狀況的珍品。
吳哥王朝的建築雕刻,大都是在帝王貴族的神廟皇宮,難得記錄當時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這處巨幅浮雕在浩大壯觀的戰爭歷史場景裡,也活躍著細小不容易被發現的人民生活的表情。
此時我身邊剛剛走過去一對母子。透過這裡華美雄峻的建築和精細繁複的雕刻,我不禁會聯想:當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這偉大的藝術是什麼關係?“高棉的微笑”和芸芸眾生的表情有那些神性的或人性的連線?
早晨通透的陽光,毫不掩飾地表達著對人類傑作的熱情讚美,讓千年滄桑也有了直逼人心的溫度和色彩。原本模糊的意象,終於清晰地呈現,但不只是一個王朝的背影,它們給了我更多的感悟和啟示。
想起有學者說: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我補充一句:因為守望,文明得以延續。高棉的微笑,來自於高高在上的慈悲大佛,也來自於地位低下卻也千姿百態的阿普莎拉們,雖然歷經千年磨難,一給陽光就能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