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週刊》全媒體記者 王迪
對於我國鄉村治理而言,應該認識到社會建設的必要性,為社會建設留出足夠空間,構建社會建設的長效機制。
鄉村要振興,治理要跟上。
當前,一些地方仍面臨農村“三留守”、農民老齡化、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大等現實問題。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框架下,如何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以有效的鄉村治理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就相關問題,《民生週刊》記者近日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
他認為,當前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充分調動農民創造性和主動性,發揮農民主體地位,透過建設社會,引導群眾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形成上下貫通、高效聯動的治理格局。
避免過度行政化
2019年4月,葉敬忠率團隊到荷蘭鄉村調研美麗鄉村建設。雖然只有短短一週的考察時間,卻給他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從到達到離開,我們沒有見到村主任、市長等任何行政力量,相反,全程參與的是當地的各種社會組織。”葉敬忠說,他們最後一天離開時的午餐,是當地農民餐飲協會提供的,“整個過程,我們感受到,當地農民的各種需求都得到了很好的滿足,而且是農民組織起來的各種社會組織,為自己提供的各種服務。”
在葉敬忠看來,鄉村治理和城市治理,有著顯著區別。村莊不同於城市社群、公司企業、機構單位等,村莊是集生產、生活等多功能於一體,具有內在互動關係和文化維繫力的生產生活共同體。
“村莊的治理,也不等於某一特定任務的完成或特定事務的執行。”他解釋,因為村莊治理涉及太多的生產活動、社會交往、文化生活、糾紛解決等多元化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我國鄉村治理普遍存在過度行政化現象,導致形式主義氾濫。葉敬忠舉例說,比如過於突出管理,服務不足,導致農民切身的利益需求常常被忽視,得不到有效滿足。有時候政策被選擇性執行;幹部執行政策的時候,過於機械化等。
因此,單一的行政管理手段,並不適用於作為生產生活共同體的鄉村。
建設“社會”
鄉村服務究竟應該由誰來提供?農民真正需求如何得到滿足?葉敬忠認為,應該透過“建設社會”,彌補政府和市場不能涵蓋的功能。
他指出,目前我們國家的社會建設大致有兩種概念:第一種是針對“五位一體”提出的社會建設。它主要指向建設民生,包括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另一種則是社會學中,與國家、市場兩個概念並列的“社會”。葉敬忠強調,如何探索和發揮“為了建設社會的社會建設”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具有迫切現實意義。
“這裡的‘社會’指的是,為了提供某項服務而成立的一種群眾組織。比如老人協會、婦女互助組、宗族、合作社等就是一個個社會(組織)。”
葉敬忠指出,在中國學術界,更多討論的是“為了建設民生的社會建設”,而針對“為了建設社會的社會建設”的學術探討較少,學術內涵有待進一步清晰。
一個規範、有效的鄉村治理應該是怎樣的?2020年9月,葉敬忠一行到四川省青神縣高臺鎮調研,在這裡,他似乎找到了一個理想的答案。
葉敬忠介紹,高臺鎮創新探索了“一核三微”的基層治理模式,即以黨組織為“核”心,依託閒置農戶房屋、中心農戶家、村民聚集區林盤等場地因地制宜就近打造“親民、友好、開放”的“微陣地”(如鄰里中心、村史館、鄉愁館等),激發群眾之間多元合作、自發成立自治“微組織”(如百家宴席互助組、庭院美化志願小組、退役軍人志願隊、“和事佬”調解隊等),為各類社會組織服務基層提供“微基金”支援,不斷引導群眾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形成了上下貫通、高效聯動的治理格局。
實現有效鄉村治理
社會建設對鄉村治理起到哪些作用?什麼才是有效的鄉村治理?在葉敬忠看來,透過社會建設實現有效治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作用:
第一,有利於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透過社會建設,在組織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構建政策宣傳的空間、豐富政策宣傳的途徑、創新政策宣傳的形式,將產業發展規劃、人居環境整治等國家政策方針宣傳給普通群眾,構建對政府、村莊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社會共同體,形成發展合力,共謀村莊以及國家的現代化發展。
第二,有利於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透過社會建設,拓寬傾聽群眾心聲的渠道,實現資訊及時公開透明,是和諧幹群關係的有效途徑。比如透過壩壩會等形式邀請群眾參與村莊發展與建設,拉近幹群距離,增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感,從而建立起堅固的執政基礎。
第三,有利於社會凝聚力,也就是社會穩定。透過社會建設,可以提高群眾的幸福感、認同感、凝聚力;激發村莊精英的組織能力、服務意識、行動能力;形成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氛圍,由此提高群眾的自治、善治能力,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有利於村莊和諧關係的構建。
為什麼很多老年人認為:我還可以發揮自己的價值,為村莊做很多事情?“這是源於群眾的內生動力。”葉敬忠向《民生週刊》記者說,他們認識到其實我們是可以為自己服務、為村莊發展服務的,不是說所有事情都需要找政府來辦。
葉敬忠強調,對於我國鄉村治理而言,應該認識到社會建設的必要性,為社會建設留出足夠空間,構建社會建設的長效機制。在治理實踐中探索多渠道社會建設形式,藉助社會建設進行政策宣傳,激發群眾內生髮展動力。
“只有透過這樣的社會建設,在鄉村治理中,才能改變從過去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轉變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的格局。”
原文刊載於2021年第25期《民生週刊》雜誌
原標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鄉村治理關鍵在建設“社會”》
□ 《民生週刊》記者 王迪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