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立足絲路,直面寒旱,劍指現代農業
全省年平均氣溫8.2℃,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一支溫度計,一臺墒情儀,就能測量出甘肅“寒旱”的現實。
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抗旱抗寒的植物品種,到現代利用以色列滴灌技術進行種植栽培,就如一把標尺,丈量著隴原大地與“寒旱”鬥爭的歷史長度。
在人們的印象中,我省農業區域被分為沿黃農業產業帶、河西走廊農產品主產區、隴東農產品主產區、中部重點旱作農業區、隴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農業區、甘南及祁連山等高寒牧區。
前四個,被“乾旱”定義;最後一個,透著“冷寒”二字,全省農業總面積的95%以上均處“寒旱”之列。古往今來,從高寒山區的牧業到河西走廊的戈壁生態農業,都是甘肅人民在絲綢之路上與“寒旱”氣候鬥爭發展的生動寫照。
寒旱,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在於如何持劍。
2019年,“十三五”即將收官之際。省委省政府果斷提出,立足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病蟲害發生少、工業汙染小等自然資源稟賦和多樣的生態環境特徵,挖掘甘肅高寒乾旱特色農業所蘊含的“綠色有機”特質,充分整合現代技術手段,發揮資源潛力走出一條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時空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甘味”知名品牌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加快推進全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高質量發展。
至此,“寒旱依舊”的甘肅農業,將掙脫現實的羈絆,昇華與“寒旱”的交戈,改寫歷史的宿命。
由執戈相向,到止戈為“伍”,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這一“反彈琵琶”之舉,是基於現實考量的。
從地理位置上看,甘肅與西向的中西亞、中東歐等國家(地區)在農產品品種、技術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與南向的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地區)在產品、市場上具有明顯的互補性。
從發展條件上看,甘肅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長期與“寒旱”氣候的鬥爭史,由於長期受寒冷和乾旱環境的脅迫,省內動植物資源具有廣泛的抗寒耐旱遺傳特性,有大量適宜寒旱氣候條件的特色優勢品種。
從智力支援上看,有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門從事高寒乾旱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重大工程研究,還有蘭州大學、甘肅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開展相關研究。
從基礎支撐上看,多年發展旱作農業,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種基地,最大的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最大的高原夏菜生產集散基地,最重要的牛羊肉和優質蘋果生產基地。
......
衡短論長,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對甘肅而言,已是農業產業現代化的“總抓手”“帥字旗”和“主旋律”。
圍繞著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這根“指揮棒”,我省高處“佈局”,細處“落子”,在“牛羊菜果蔬藥”等特色產業上搶布了一個又一個活“眼”。
幾年來,我省拉開架勢構建起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範新型產業扶貧體系,全省農業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調整,種養規模迅速擴大,產量產值快速增加,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不僅對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也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鄭重決策,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以此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抓手,著力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叢集、培園區、創品牌,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持續提升特色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力爭透過三年實現翻番。
在三年倍增的總基調下,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效益將無限溢位——
產業聚集。“十四五”期間,建設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00個以上,打造10個百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培育一批500億元級以上的產業,帶動形成中藥材、蔬菜2個千億級產業叢集,構建以國家級為龍頭、省級為骨幹、市縣級為基礎的產業園區體系,實現縣(市、區)國家或省級產業園區全覆蓋。
規模擴大。到2023年,全省優勢特色產業面積由2019年的4372.7萬畝增加到4891萬畝,增長11.9%;牛羊豬存欄量達到4654萬頭(只)、出欄量達到4013萬頭(只),分別較2019年增長53.4%和62.5%;全省種養業結構調整到60︰40。到2025年,全省優勢特色產業面積增加到5131萬畝,牛羊豬存欄量達到5228萬頭(只)、出欄量達到4540萬頭(只)。
效益倍增。到2023年,全省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由3239.6億元增長到5452億元,增長68.3%。與2019年相比,奶牛、生豬、雞、飼草料、地方性特色產品(食用菌、百合、藜麥)等產值實現翻番;蔬菜(含設施農業)、馬鈴薯、中藥材、蘋果、肉羊、肉牛、核桃、花椒、油橄欖、葡萄等產業產值翻半番或接近翻番,現代種業產值增長20%以上;力爭全省農民人均優勢特色產業收入由7731元增加到1萬元以上。到2025年,全省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181億元,農民人均優勢特色產業收入達到12000元以上。
號角已吹響,擊鼓又催徵。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效益倍增,絕非易事。關於這一點,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有著清晰的認識。
優勢突出但發揮不充分。特色明顯但規模不夠大。
主體增多但能力不夠強。產出增加但加工不夠深。
投資增加但效益不夠好。農技創新但推廣不夠寬。
土地流轉但範圍不夠廣。品質獨特但品牌不夠響。
在李旺澤看來,這8對矛盾體,既是短板又是機遇。
“當前,我省農業產業鏈條短、競爭力不強的現狀仍未從根本上改變,特別是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銜接不緊密,一二三產融合深度不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轉型升級。推進三年倍增行動,要在‘延鏈、補鏈、強鏈’上下功夫,推進一產往後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階,形成閉環產業鏈條,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促進全產業鏈開發,實現叢集化發展,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李旺澤表示。
今年,是三年倍增行動實施的第一年,我省抓住這個關鍵期,推動力量向產業體系構建聚集、專案向優勢產業培育聚攏、資金向現代產業發展聚合,引領全省掀起三年倍增行動抓落實的熱潮。
4月12日,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省林草局印發《甘肅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總體方案》和《分產業篇方案》。按照三年倍增“路線圖”,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三年倍增實施方案,初步建立了“五個一”推進機制。
5月18日,農業農村部與我省簽署了《部省共同推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建設合作框架協議(2021-2025年)》,明確從多個方面給予我省全面支援。
三年倍增行動啟動以來,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著力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叢集、培園區、創品牌,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持續提升特色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截至目前,甘肅省已建設抓點示範種養基地786個,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面積達到925萬畝。
“甘肅省把培大扶強龍頭企業作為倍增行動的突破口,採取以商招商、以園區招商、以產業延鏈補鏈關聯配套招商的辦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啟動實施龍頭企業‘2512’提升行動,對龍頭企業實施分級達標獎補。”李旺澤介紹。
目前,甘肅省新引培龍頭企業114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210家,營業收入億元以上的達到150家。帶動1.4萬個合作社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全過程、全鏈條深度參與,總產值超過了千億元,湧現出了中盛農牧、藍天集團、德青源、海升、聖農、新希望、牧原等一大批省內外大型龍頭企業,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
此外,在抓好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產業叢集和29個產業強鎮建設的基礎上,甘肅省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新啟動建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61個,重點打造隴西中藥材、安定馬鈴薯等10個百億級產業園,帶動形成中藥材、高原夏菜等一批千億級產業,做大做強縣域主導產業。目前,甘肅省71個縣區完成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方案和規劃編制,其中26個縣區已開始園區專案設計、招投標等前期工作。
財政的“陽光”亦普照進廣袤的田地。
2021年,甘肅省財政廳積極爭取中央財政銜接資金117.29億元,省級預算安排72億元,督促指導市縣落實銜接資金44.2億元。截至8月底,銜接資金用於產業發展的支出達58.1億元。目前,甘肅省共整合涉農資金260.6億元,用於農業生產發展方面的資金為136.7 億元,佔比達到57.8%,超過去年水平。
“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是甘肅省委、省政府立足農業農村新發展階段,作出的具有牽引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李旺澤說,目前各地各部門已積極行動起來,聚焦關鍵環節,強化綜合保障,“抓倍增促振興”已經成為全省上下的廣泛共識。
在“你追我趕、強勢推進”的濃厚氛圍裡,“走絲路古道,看寒旱農業,品現代甘肅”已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