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農村地區,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麥田,或者能看到連綿不絕的大棚,大型農機具在地裡轟隆隆地作業,農業規模化時代已經到來。是不是所有農村都應該走農業規模化之路呢?
我國農業規模化的內在條件。
不少農村人會有這樣的感覺,以前做農活好累!耕地不是牛就要靠人工挖,種地也得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由人完成。作物的收割部分,需要人一顆顆地割,一捆捆地打,還要肩挑手扛地運回家,晾曬轉運也要人工來完成,總之一句,每年的農活把農民累得像條狗,還窮得叮噹響。而如今不同了,即使農民還種家裡的地,從耕地到收割回來,很多都是機器在做事了,耕地有耕田機,打藥有無人機,收割有收割機,運輸有拖拉機,農民可以省心省事地就把全年的農活輕輕鬆鬆就做了!
實際上,這就是我國農業規模化的最基礎性的內在條件,即農業生產力的大發展,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農資裝置更先進了。
其實,促進我國農業規模化還有另外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我國工業化更強了,這不僅僅在於工業化強大後就能為農業製造更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農資,還在於我國成為製造業大國後,對我國農村人口的強大轉移作用!促進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後,無人耕種的農村田地就必然要流轉集中,推動農業大戶、實體對土地使用權的集中,讓農業規模化成為現實。
山區丘陵農村並不適合規模化。
雖然農業規模化在我國廣大農村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但是也不是所有農村都會適應這個方向。山區丘陵地帶的農業規模化之路就有待商榷。
關鍵原因就是山區丘陵的土地不平整,地形地勢複雜,田地的坵塊面積小,不利於大型農機具的使用;田塊之間的地力情況也會有差別,對於作物的連片種植也會有影響。如果不能連片種植作物,使用機械統一收割也就不太現實。山區丘陵地帶不能有效地利用大型農機具,也不能有效地大面積佈局相同品種的作物,那要想實現農業的規模化就不太現實,實現的成本也就更高。
山區丘陵農村的現狀。
其實這已經很明朗了,山區丘陵的農村根本無法和平原的規模化農業形成競爭,只能夠透過差異化的農業佈局來求得生存發展。
打個很淺顯的對比,如果山區丘陵農村和平原農村同樣佈局小麥生產,佈局同樣的品種,山區丘陵地帶是由分散農民的小農方式生產,則成本高出很多;而平原農村完全規模化了,成本就會控制得很好。加上山區丘陵一般處在偏遠的農村,到達市場的交通物流成本也會高些,這樣在同等的市場價格下,山區丘陵農村種同樣的小麥就會沒有競爭力,甚至在同等價格下,平原地區的大農戶能夠賺錢,賺大錢,而山區丘陵地方小農生產小麥就會微利甚至虧本了。
這也是我國處於偏遠地方的山區丘陵農村出現“空心化”的本質原因,因為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完全沒有經濟效益,很難生存發展,只得放棄土地,有的只能任其荒蕪而外出務工謀生了。
山區丘陵農村的未來場景是怎樣的?
山區丘陵農村就沒有未來了嗎?
個人認為,從我國整個農村來研判,能夠實現規模化農業的農村不再像農村了,人口大量流失,實現合村並鎮,農村變城鎮,與人們記憶中的農村會相去甚遠!反而那些偏遠的山區丘陵農村,卻能夠保持傳統農村的面貌,分散居住,保持傳統風格,呈現多樣性,是絕大多數人記憶中的真正農村,也必將是更多人追逐的農村!
因此將來這樣的農村會徹底擺脫“空心化”,不僅農民自己會住回來,還會讓城市人以鄉村旅遊、民宿等形式住過來,那個時候的山區丘陵農村將會是財富倍增地和高階宜居地,呈現不一樣的魅力。
而實現這樣的場景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佈局生態農業,與規模化農業背道而馳,將農業走向小而美,透過生態化追求健康和品質。這樣的農業不去與主流市場打價格戰,只去適應高階市場需求,透過優質高價來獲得高效益。
第二,拓展農業產業鏈條。透過創新的方式,把農業生產和農業休閒結合起來,吸附生態農產品的特定銷售物件,還把消費這類高階農產品的城市人群吸引到農村來,把產地變市場之外,還能讓農民獲得餐飲、民宿、土地出租等等更多的衍生效益。
相信只要農民真正能在家裡賺到錢了,也就能在農村真正呆下來了,山區丘陵地帶的農村也就真正有了生存發展的可能。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唯物辯證思想,不同農村條件不一,發展沒有固定模式,只有因地制宜才是務實的。歡迎您在評論區給出意見,感謝閱讀點贊、收藏轉發,更多內容請關注“原生態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