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秦孟婷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高澤霞教授團隊找到了控制魚刺的基因,“創制”出第一代少刺鯿魚、草魚,也許未來,吃魚不挑刺將成為現實。
魚刺卡喉是常見之事,人們很少從魚身上“找”問題。探索控制魚刺的基因,科學家的目標居然如此“小”。在很多人心目中,“高精尖”的科研問題與浩瀚蒼穹、深邃海洋相連,而與吃魚不卡刺的問題相去甚遠。
大科學往往就在小問題之中。今天我們能吃上無籽西瓜,戴著不用擔心纏線的無線耳機,用鍵盤輸入漢字……在今天看來司空見慣,但時間拉遠一些,它們在誕生之初就來自於聚焦人的細微需求。正如無籽西瓜不是自然而然長出來的,在樸素的自然觀念中,它的存在似乎完全沒有道理。而無籽西瓜所賴以存在的基因技術,早已成為科學家辨認生物圖譜的指路圖,有關基因革命和生物技術帶來的許多改變,早已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
面向人民需求,魚刺基因研究揭示了中國科學研發活動的一種發生邏輯。吃魚卡刺,這個生活中的“小”問題對科研提出需求,回應生活需求促使了科研活動的方向性展開與突破。“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求,則這種需求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科學技術托起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擁抱美好生活的呼喚,也引領著科技發展的方向。在越來越豐富的需求下,許多事情看起來像是沒有問題,但科學家就會帶上好奇的眼光,為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使得科學家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入更長遠。科學研究要以人的問題為起點,並且一項研究的品質,也應由它是否滿足人的需求而作為判定標準之一。
【編輯:付豪】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