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授權釋出
早在一戰末期,坦克這種新生事物已經初步分成了重型和輕型兩大流派,相關戰術也已經成型。先讓火力強大的重型坦克在敵軍的塹壕防線上開啟缺口,然後輕型坦克再出動,利用缺口向縱深突擊。參戰各方都充分認識到了坦克強大的突擊能力,戰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開始建設自己的裝甲部隊。
“一戰”時期的坦克越障能力都不怎麼樣,經常會困在戰壕和彈坑裡無法脫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義大利皇家陸軍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他們一方面繼續發展履帶式坦克,試圖提高其機動效能。另一方面,所謂“輪式坦克”的發展也被提上日程,軍方希望“輪式坦克”的公路時速和越野時速都要高於履帶式坦克。
義大利皇家陸軍的幾種早期坦克,從左至右分別為菲亞特3000、雷諾FT-17,施耐德CA1和菲亞特2000。
1918年,一位名叫烏戈·帕維西(Ugo Pavesi)的設計師設計出了一款非常別緻的拖拉機,定名為帕維西P4。帕維西P4最早是作為一種農用機械設計的,它採用了鉸接式結構,前後輪皆有動力,變速箱輸出的動力透過萬向軸傳向後輪。車體分為前後兩節,中間以萬向節裝置連線起來。車輛的轉向操作並不是透過偏轉前輪完成的,而是透過前後節之間的橫向相對擺動完成,最大相對擺動角度可以達到21°,這意味著它的最小轉向半徑只有6米,非常適合在義大利蜿蜒的山路上行駛。帕維西P4車輪尺寸巨大,安裝實心橡膠輪緣,在一臺對置雙缸多燃料引擎(有25馬力和40馬力兩種版本)的帶動下,可以在翻耕地、泥地和崎嶇地面上暢行無阻。
烏戈·帕維西(1886-1935),義大利著名農機與汽車設計師。
儲存至今的民用版帕維西P4拖拉機。
得益於四輪驅動和鉸接結構,帕維西P4的轉向非常靈活,越野能力也非常強。
帕維西P4在農機市場上取得了成功,外銷到很多國家,其中英國和匈牙利後來還進行了仿製。1923年,義大利軍方開始採購軍用型的帕維西P4/100,充當炮兵牽引車。相對於民用型,軍用型帕維西P4/100做出了很多改進,動力裝置也更換成一臺57馬力4缸汽油引擎。由於帕維西的公司產能滿足不了軍方的需求,其軍用型號生產許可被賣給了菲亞特。
軍用版帕維西P4/100 mod.30A炮兵拖拉機。
與此同時,帕維西本人也萌生了以這款拖拉機為基礎,開發戰鬥車輛的想法。1924年,名為帕維西30PS的坦克樣車問世,該車重量為4.2噸,由兩名乘員進行操作,裝有30馬力的四缸引擎,最大時速為20km/h。藉助直徑為1200mm,安裝了橡膠輪緣和摺疊式防滑齒的大型車輪,它可以越過1.2m寬的壕溝,爬上1m高的垂直牆,轉向半徑僅有5m。它的裝甲只有6mm,車體前後設計有傾角。車頂靠前位置安裝了一個類似於雷諾FT-17的炮塔,可以選裝佈雷達6.6mm機槍或37mm短管皮託炮。
帕維西30PS。
帕維西30PS樣車參加了對比測試。結果顯示,它的綜合性能與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接近,優於FT-17。雖然成績還算可以,但軍方對這個車型卻並不太感興趣。
第二年,帕維西又完成了兩臺原型車。它們的車重增加到5.5噸,引擎功率相應增長到35馬力,車輪輪徑增加到1550mm。其中之一是帕維西P4 1925自行反坦克炮,最高公路時速24km/h。該車乘員為3人,車頂裝有車長指揮塔和駕駛員觀測塔。沒有炮塔,車首位置安裝一門57mm反坦克炮,方向射界為左右各6°,俯仰範圍為±10°,其威力足以擊毀當時所有型號的坦克裝甲車輛。
帕維西P4 1925自行反坦克炮。
另外一臺樣車是坦克車型,稱為帕維西35PS。車體用6mm、10mm和16mm三種規格的裝甲板拼合而成,防禦力有所提高,武器也換成了8mm哈奇開斯機槍。在測試中,該車時速達到了35km/h。這兩個設計還是沒有得到軍方的認可。
帕維西35PS。
帕維西還有一個設計,是所謂的L-140重型輪式坦克。它比另外幾個方案更高、更長,但重量還是5.5噸。功率為45馬力的引擎佈置在車身前部,機槍也增加到3挺,分別佈置在炮塔上面和車身前後。樣車在1928年接受了測試,車速只能達到20km/h的水平,當時的義大利軍方已經對“輪式坦克”失去了耐心,所以它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
帕維西L-140重型輪式坦克。
屢戰屢敗之後,心灰意冷的帕維西回到農機領域繼續耕耘。但另外一家義大利公司,也就是在20年代剛剛重返軍火市場的安薩爾多公司( Gio. Ansaldo & C)又開發了更多型號的“輪式坦克”。
1927年9月,安薩爾多也拿出了兩個“輪式坦克”方案,他們將自己的方案稱為“機動步兵突擊車(Carro d´assalto motrici per servizio di fanteria)”。方案A有6個輪子,車首和車尾都佈置了駕駛室,可以雙向行駛。位於車體中央的炮塔上有一門47mm加農炮和4挺機槍,其中兩挺裝在炮塔側面的小機槍塔上,可以獨立旋轉135°。最高車速可以達到35-40km/h,一共需要4名乘員操作,全車還採用了水密、氣密設計。方案B尺寸更小一些,只有4個輪子,乘員共有3人,沒有雙向行駛能力。方案A很快就被放棄了,在方案B的基礎上,安薩爾多後來又開發了自行反坦克炮、自行高射炮和無線電載車。
安薩爾多方案A。
安薩爾多方案B。
基於安薩爾多方案B開發的57mm自行反坦克炮。
1928年,安薩爾多又以方案B為原型。為競標波蘭坦克採購案開發了一種“1929型突擊車”,有時也被稱為“波蘭方案”。當時,安薩爾多公司老闆已經注意到了帕維西P4的出色效能,在他的堅持之下,這個設計採用了一些來自帕維西P4的設計概念和關鍵部件。
1929型突擊車的早期概念圖。
1929型突擊車沒有沿用帕維西P4的鉸接結構和轉向方式,轉而採用後輪轉向。因此它的車體前面寬,後面窄,從上面看類似於一個窄口瓶子。其轉向輪擺動幅度可達30°。車輪直徑為1500mm,比原版的設計還要更寬,實心胎面上帶有大尺寸的防滑紋,抓地效果非常理想。
1929型突擊車動力裝置為一臺110馬力的4缸水冷汽油機,變速箱擋位3前1後,最高時速為43.5km/h。該車的後軸可以上下襬動約40°,在三把差速鎖和傳動螺桿的幫助下,可以實現相當強大的越野能力。
正在進行越野測試的1929型突擊車,不同的樣車之間存在一些細節區別,如發動機前罩的形狀、駕駛員觀察窗的數量、前大燈護罩的形制、炮塔上面的鉚釘結構,以及有無車頭牽引鉤等。
1929型突擊車後向視角,車身後部很窄,後軸等於是“拖”在車身主體結構後面的,底盤離地間隙也非常大。
該車的車體設計非常有特點,採用鉚接結構,裝甲厚度在6-16mm之間。發動機佈置在車頭右側位置,前面是散熱器,左邊是駕駛位,駕駛位左後方留有一扇大型艙門,艙門往後的部分順著炮塔座圈向後收窄,後軸上方的車體就只是一個類似於“尾艙”的結構了,並不與後軸直接連線。車體採用水密和氣密設計,可以直接從水深為1.5米的河流中駛過,車內還裝有排水泵和具有毒氣過濾功能的超壓通風裝置,在當時非常先進。
戰鬥室內檢視。
停放在安薩爾多廠區內的1929型突擊車樣車。
炮塔裡面有兩名乘員,分別是車長(兼任炮手)和後向機槍射手(兼任裝填手)。炮塔前方炮位可以選裝口徑為37mm、45mm和47mm的多個型號加農炮,後方的球形機槍座可以選裝菲亞特mod.1914 6.5mm機槍或8mm哈奇開斯機槍。在面對敵機威脅時可以取下後向機槍,架在炮塔頂部艙口位置對空射擊。
1929型突擊車線圖與彩色復原圖。
內部結構示意圖。
波蘭方面可能購買了兩輛1929型突擊車進行測試,但最後他們還是決定採用其他全履帶坦克設計。這個方案同樣沒能讓義大利軍方提起興趣,所以,義大利的輪式坦克方案在1929年就宣告偃旗息鼓了——輪式坦克公路行駛速度快,其越野能力也不弱於同期的輕型坦克,但相比於履帶式坦克,其自重偏大、輪廓太高、車輪易損、視線差、觀察死角多和駕駛費力的缺點都非常突出,並不適合作為陸戰主力使用。
最終,所有的輪式坦克都淪為了早期坦克發展史上的幾朵小小奇葩。而它們的原型帕維西P4卻相當長壽,一直生產到二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