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鬼祟祟的無臉男
前兩天門診遇到位患者,雖然說冬天有點冷,但是這位患者捂的實在是太嚴實了點,從頭到腳沒有一處能看見的面板。以至於徐大夫一過認為,這位患者是得了什麼隱疾,或是面板病毀了容。
結果,問病史的時候,這位患者才支支吾吾地告訴我:“其實,我主要是因為老咯痰,我怕人家嫌棄我,也怕醫院打發我去查核酸。”然後又怕我拒絕,急急地補了一句:“徐大夫,我這核酸每週都查,昨天剛查完,沒事!”
我一樂:“我先平平脈吧,要真是感染了,你也不能咯了大半年的痰也不見好呀。”
痰VS咳
一說痰,首先想到的就是咳,雖然咳和痰經常同時出現,但其實這兩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絡。
咳嗽,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症狀,是因呼吸系統受到刺激引起,表現是“聲門關閉→呼吸肌收縮→肺內壓升高→聲門張開→肺內空氣噴射而出”,通常伴隨聲音。
咳嗽其實是人體呼吸道自我保護的機制,透過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異物和過多的分泌物。
但咳嗽不一定都有痰。有不少人咳嗽伴隨著咽癢、氣道癢、通氣不暢等問題,然而沒有痰。
同樣,有痰不一定咳嗽。咽喉部的像痰一樣的分泌物,可能來源於肺、咽喉、鼻腔等處,還和我們的脾腎功能息息相關。有痰堵在區域性,人會不自覺地透過咯吐的方式將痰清出。
所以,其實咯痰≠咳嗽。這是兩個有點關聯的概念。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但說起痰,也不得不順便說一下咳嗽。因為痰和咳嗽確實也有著一定的關聯。
記得學生時代,老師講到咳嗽這一問題的時候,就說了一句朗朗上口的古文:“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那會兒覺得這個理論很是奇葩,咳嗽難道不是肺的事麼?
後來多年的門診,真真見到了各種疾病引發的咳嗽:
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每一次早搏就伴隨著一次咳嗽者;
有腎功能不全,常年咳喘不斷,痰多壅盛者;
有著急生氣,肝火上炎,不但咳嗽還咯血者;
還有脾胃失和,痰涎壅盛,時時刻刻都在咯痰者……
這裡面其實與“痰”最為相關的,有三種:一是肺咳,二是脾咳,三是腎咳。
痰與肺、脾、腎
中醫認為,痰的產生因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飲食所傷或內傷七情等,導致肺、脾、腎各髒“氣化功能”失常所致。
所謂的“氣化”,聽著可能有點懵,其實可以想象為燒開水。人體的陽如同火苗,陰如同水壺裡的水。陽化陰為“蒸汽”,為人體提供動力。當肺、脾、腎的力量不足,導致陰不能化為“蒸汽”,就導致了痰飲的生成以及人體動力的缺失。
中醫理論中:
肺主治節,若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津液的輸布、執行和排洩異常,水溼停聚,凝而成痰;
脾主運化,脾胃功能受損,運化、輸布水液的功能失常,導致水溼內停,亦可凝聚成痰;
腎司開合,腎陽不足,調節水液出入的關卡失職,水溼內停,上泛於肺,也可聚而為痰。
所以,痰多不斷,除了急性的感冒咳嗽以外,不要急著用清肺藥,不妨仔細找找肺、脾、腎三髒方面的原因,治病須求本。
如開篇那位鬼鬼祟祟的大男孩,其實是因為長期貪食冷飲,導致脾胃虛弱,又逢酒肉過度,導致的脾虛痰溼證。
治痰“病去如抽絲”
我們所說的咯吐出來的“痰”,是狹義的痰。
中醫認為,人體水津代謝障礙,會產生“痰、飲、水、溼”四種病理性產物,此“痰”為廣義的痰。
“痰、飲、水、溼”雖然名稱和性狀不同,但此四者同源並可相互轉化,且性質有共通之處。
狹義的“痰”其實是廣義的“痰”的外在表現的一種,也符合廣義的“痰、飲、水、溼”的特性。
痰,其性黏滯,如膠水一般固著難去;又因其為重濁有質之邪,易損傷陽氣,易阻氣機,會進一步加重水津代謝障礙,形成惡性迴圈。且在治療過程中,寒易助其重濁之性,熱易焦結,助其黏滯之性,因此調治不易。且人體水津代謝與人的飲食、生活等外在因素關係也十分密切,想要治好長時間存在的痰,還真的是需要“病去如抽絲”,慢慢調養,並積極配合改良生活習慣。
脾為生痰之源
雖然痰證與肺、脾、腎三髒關係都很密切,但又以脾臟為重。中醫自古就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論,因此保護好脾的功能,也是治痰的關鍵。而脾的功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十分密切。這也是痰證的患者可以自行改進的方面。
過度的空調、冷飲、飲食肥甘、酒醴醇厚、飲食不規律、減肥、精神壓力大、過勞、熬夜等因素,都會導致人體脾胃虛弱。滋潤的食物(水果、酸奶、滋補湯羹)攝入過多,則會導致了人體水津過盛。幹活的人不夠了,工作量卻在增加,結果可想而知。
對這類長期痰多的朋友(以及中醫痰證的患者,包括一些結節、囊腫、脂肪瘤等),透過積極調整生活方式,可以給身體帶來很大的益處。
比如經常曬太陽;
比如避免過吹空調,尤其是夏季應選擇除溼26℃以上的模式,且不宜久呆;
比如適量運動,遍身微汗為宜;
比如飲食均衡,少食生冷(如生的蔬菜、生的水果、酸奶、蘇打水、冰激凌、冷飲等),少飲酒,少食肥膩油炸;
比如飲食規律,定時定量,不輕易節食;
比如及時調節情緒,勞逸結合,保持身體動力十足;
比如按時起居,不熬夜,不賴床……
當然,生活方式調養只是痰證治療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還是應該請正規靠譜的中醫師為您診察一下,根據不同的情況進一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並辨證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