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商學院副院長劉志陽在第三屆中國社會創業研究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他從社會企業家的視角,闡釋了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豐富內涵。
『推動社會發展的“第四推動力”』
“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最早發源於英國,是一種介於傳統商業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之間,倡導利用商業手段來實現社會目標的組織。
與商業企業以市場價值最大化為目標不同,社會企業以社會公共目標為使命,將創造性地解決社會問題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
社會企業又與非營利組織有所不同。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主要依賴私人慈善捐贈和政府補貼,社會企業則強調透過提供市場化的產品和服務獲取收入,以維持自身的可持續執行。
社會企業在全球日益興起,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第四推動力”。2018年,社會企業的發源地英國,已經有超過10萬家社會企業以及200萬名僱員,產值高達600億英鎊。日本社會企業在2014年突破了20萬家,擁有577.6萬名僱員,附加產值高達16萬億日元。
2000年前後,社會企業的概念傳入中國。2006年,社會企業在中國正式起步發展。汶川大地震以後,尤其是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佈後,社會企業不斷湧現,成為推動社會民生事業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深圳聯諦資訊無障礙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社會企業。公司著力對手機App和網站進行最佳化,讓視障者、聽障者、老年人等人群能夠無障礙地使用網際網路科技。目前,聯諦資訊無障礙公司已經為37個主流網際網路產品,包括微信、支付寶、滴滴、淘寶、QQ等提供方案,從而使視障者能用淘寶進行購物、聽障者能在QQ上輕鬆社交聊天、讀寫障礙者能正常學習、老年人與家人能順暢溝通。公司在致力於推動資訊無障礙的社會目標的同時,也實現了市場價值快速提升。
在上海,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社會企業。比如,楊浦區老友記智慧助老服務中心就是一家以網際網路理念和技術幫助老年人解決助餐問題的社會企業。該專案對原有的助老送餐服務進行產業最佳化,起用送奶工等共享助餐員,365天無休,為老人提供價效比高、食品安全有保障的送餐上門服務,深受附近老年人的歡迎。
『中國曆來有“義利兼顧”的傳統』
雖然社會企業的概念是一個舶來品,但是社會企業在中國產生的歷史脈絡有著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的背景。
在悠久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商人和企業家深受儒家“義利兼顧”觀念的影響。因此,誠信經營、服務社會的企業家精神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國語·晉語一》中有云:“民之有君,以治義也。義以生利,利以豐民。”義與利兩者相輔相成,當義利衝突時,應當將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對傳統商業領域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肯定了“利”是人性所在。“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肯定了道德和物質基礎都是人類發展的必要條件。二是倡導義利統一。“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就是說,道德高尚的人在個人私利面前,要考慮到這種利益是否符合社會的道德準則和整體利益。
“義利兼顧”的實踐典型是北宋義田制度。鑑於當時貧富差距增大,由貧入仕計程車大夫紛紛透過興辦義田、資助義學推動家族公共事業的發展。義田制度從宋代一直持續到清代,不僅傳承了家族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問題。
甲午戰爭後,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企業家群體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開啟了近代民族工商業的大時代。他們力圖透過創辦實業挽救民族危亡,將辦實業的根本目的同整個國家與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張謇認識到,“國非富不強,富非實業不張”,他懷著“言商仍向儒”的崇高道德理想,先後創辦了大生紗廠等數十家現代企業。實業成功後,張謇又抱著“教育救國”的理想,先後創立各類學校達數百所,並在其家鄉南通進行大膽的社會改革,資金均來自大生企業集團的經營利潤。
愛國實業家、“中國船王”盧作孚於1925年創辦了民生實業公司。與此同時,他還建立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並從事鄉村建設的社會實踐。盧作孚曾這樣寫下自己建立企業的目的:“我們做生產事業的目的,不是純為賺錢,更不是分贓式地把賺的錢完全分掉,乃是要將它運用到社會上去,擴大幫助社會的範圍。”
由是觀之,眾多中國近代企業的存在並非以營利為首要或者唯一目的,而是作為承載近代企業家群體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感的載體。這種旨在富強國家和推動社會進步而創辦的企業,和今天的社會企業有著同樣的精神底色,是一脈相承的。
『從國營單位到社會企業』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當時,國營單位是普遍存在的一種企業形態,這也是最接近社會企業原型的一種組織形態。
國營單位不僅是一個經濟單位,還儼然是一個社會單位,需要提供各類社會保障、醫療與社會服務。日本學者山本恆人在其著作《工業化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形成———現代中國的變革》中這樣寫道:“以重慶鋼鐵公司為例,其擁有職工5萬名、幼兒園15所、小學17所、中學7所、高中3所、職工住宅25436套。除中心醫院以外,在工廠的17個生活區內還有3個醫療站,照顧著17000名退休職工。”
總之,國營單位透過計劃手段和單位“小社會”的構建,直接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這正是其被認為是社會企業原型的原因所在。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國營單位越來越弱化了“企業辦社會”的功能,向純粹的市場化運作的經濟組織轉型。
在社會民生領域,還有一類企業也曾是中國社會企業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鼓勵創辦了一批旨在專門解決殘障人士等社會弱勢群體就業問題的工廠,即社會福利工廠。至1982年底,由民政部門開辦的縣級以上的社會福利工廠達到1602家,擁有18萬多名職工,其中有6.4萬多名殘障職工。1985年初,為了解決福利工廠長期虧損無法可持續運作的難題,各地民政部門開始將市場機制引入社會福利領域,鼓勵企業化運作,由此推動了社會福利工廠向社會福利企業的轉型。
除此之外,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意識的增強,也為社會企業在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廣泛的基礎。自1988年中國恢復社會組織登記起,社會組織數量從4446個迅速增加到1992年的82814個。2006年,中央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透過發展社會組織來促進社會部門的發育。非營利組織從2000年的2.3萬家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17.2萬家,涉及教育、社會服務與衛生保健等領域。2012年底,非公募基金會佔基金會的比例已經超過一半。但是總體上來說,中國非營利組織在自主性方面明視訊記憶體在不足,解決社會問題的活力沒有得到有效激發。
正是在這一時期,社會企業的概念傳播至中國。中共中央編譯局組織專人翻譯相關書籍,擴大了社會企業在中國的學術影響。一些聚焦於社會企業的機構在2007年左右成立,它們透過培訓和資助等形式,引領中國第一批社會企業和社會企業家誕生。接著,各個高校陸續出現了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社會企業認證組織和諮詢機構作為第三方開始出現,深圳、成都、北京等地相繼出臺政策鼓勵社會企業發展。由此,中國逐步形成了社會企業發展的新生態。
『當代社會創業者的5個特徵』
在中國,社會企業的大規模湧現,與社會企業家群體的快速崛起密不可分。這些社會企業家創造性地將尚未解決的社會問題當成新的商業機會,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而這種新型的創業形式,也被稱為“社會創業”。
深圳市殘友軟體有限公司的創辦者鄭衛寧就是社會創業的代表人物。鄭衛寧是一位重症血友病患者,他率領5名殘障人士,使用一臺電腦,在深圳創辦了殘友軟體有限公司,奮鬥15年,發展成“鄭衛寧慈善基金會”旗下的9家社會組織、33家社會企業。公司目前有1207名員工,其中75%以上都是殘障人士。作為一家社會企業,該公司主要為有殘障的大學生提供軟體開發的就業崗位,進行商業化經營,所得收入全部上繳“鄭衛寧慈善基金會”,再由基金會進一步在全國各地開辦社會企業。同時,基金會還協同其他公益機構,構建了網上交流平臺,為殘障人士提供各種幫助。
像鄭衛寧這樣的中國當代社會企業家還有很多。不久前,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社會創業研究中心牽頭開展了中國社會創業專項調查,併發布了研究報告。該報告收集了全國626家社會創業企業的樣本,對中國社會創業者進行了全景掃描。
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社會創業者具有如下特徵:1.社會創業者中,女性比例少於男性(女性佔39%,男性佔61%),但顯著高於商業女性創業者的比率;2.3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中,社會創業的參與度不高。中國社會創業的主力軍是“70後”和“80後”群體,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創業需要從業者更加多元的背景經歷和一定的社會資源有關;3.社會創業者以高學歷群體為主,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社會創業者佔比達到74%;4.絕大多數社會創業者擁有社會和商業雙重背景;5.絕大多數社會創業者擁有志願者服務的經歷。
2017年以來,中國社會企業的規模逐步擴大,社會企業家群體快速崛起,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企業家精神+慈善家傳統+創新家特質』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這為社會企業家的創業指明瞭方向。
作為創新性解決社會問題的新型企業,社會企業在實現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特殊人群就業、養老醫保等諸多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實現共同富裕和解決社會民生短板的重要途徑。
我認為,社會企業家精神就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精神。社會企業家精神,其實融合了企業家精神、慈善家傳統以及社會創新家的特質,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
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發揮其社會作用所必備的共同特徵,是其價值取向、知識體系和素質能力的集中體現。在新的歷史時期,心中有家國、敢為天下先、奮勇爭一流,無疑是中國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所在。
慈善家精神強調的是利他之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德向善的精神傳統。儒家提倡的仁義、墨子呼籲的兼愛,這些思想都是鑄造慈善品質不可或缺的基礎。
社會創新家則是指一批為理想驅動、充滿創造力的人,他們希望用創新的辦法建構一個更好的世界。全球創業觀察(GEM)的調查顯示,人們對待創業的態度正在改變,最初很多人是為了財富積累,而今天有更多人的創業目的則是改變世界。
因此,倡導社會企業家精神,就是希望利用創新、效率和可持續機制,共同推進美好社會的共建。
今天,儘管“社會企業”“社會創業”“社會企業家”在中國還是比較新的概念,但它們並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身體力行的。如果有更多人開始瞭解社會企業,實踐社會創業,並且秉持社會企業家精神,願意用自己的創意、創新和創造去改變世界,哪怕只是一點點改變,也可以為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徐蓓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劉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