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束縛的“小我”
“小我”是活在一種由自我所構建的思想藍圖中:自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但凡是順我的,自我就滿意,你便就是“好人”;反之,我就比較氣憤和鬱悶,那你就是“壞人”。這種心態是一種二元對立的心態,非此即彼,往往以“小我”的私心看待整個世界。人生的境界往往被牢牢束縛著,猶如井底之蛙,只見眼前的一片天空,不見廣闊的蔚藍之天。
“小我”容易落俗,“俗”是什麼?是人在山谷當中,不見“山外有山”,這山谷猶如收容煩惱“垃圾”的儲藏室,讓其整天與“垃圾”為伍,不能明辨“垃圾”以及產生的根源還視其為寶藏,猶如蒼蠅視“垃圾”為寶一樣。
活在“小我”當中的人,因往往所求的得與失,或快樂或痛苦,內心起伏不定,心生煩躁。其五官所覺知到的人、事、物均不穩定,猶如在沙灘上建樓一樣,搖搖欲墜,極不穩定,而愚者之心常常卻以此為依靠。
二、成就人生的“大我”
“大我”是活在利益他人的基礎上,把成就他人的心靈品質,成人之美作為自己的人生使命。因為常常利益他人而無所求,所獲得的快樂感是持續的,生活更加幸福。如莊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大我”容易成“仙”,“仙”是什麼?是人在山上,站在高處,登高而望遠,聽不見谷底煩惱的噪音,內心清淨而明亮。這嘈雜的聲音不是消失了,而是境界之高到無法影響其內在之心。這顆心是猶如聖賢之心,極其穩定而堅若磐石,此心光明而不為之所動。
“大我”之心,正如老子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如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三、人生就是一個個的“小我”超越
超越人生,其實就是從一個個的“小我”,超越到“大我”,乃至到“無我”,是一次次的內在精神境界與格局的提升。
從“小我”,“大我”再到“無我”,這需要平時的修行,需要因無所求而無畏,而無苦,而無痛,內心逍遙而自在。因為沒有任何經濟利益來往,也僅僅只有一顆純粹的真心對待,誠意而正心。如徐志摩所說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矣。”
超越人生的“無我”是以無慾無求的強大內心品質,常常活在當下,活出灑脫而不執著和掛礙。如果每件事戀戀不捨、牽腸掛肚而想盡一切手段貪取則謂之“貪執”和“貪念”,最後其必然承受“求不得”之痛苦和煩惱。
我們學習古之聖賢經典並不在於文字的知識本身,正是體悟那種聖賢身上那種精神境界和格局,那種超脫“大我”而至“無我”的精神:無私付出與貢獻,做利生的事業,為了整個國家和民族,乃至於人類的興盛。
如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人之格局和境界的心靈品質往往會因“小我”的心而被牢牢限制著,但又會以“大我”,“無我”的無私奉獻和利益他人而有大成就,就如《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我們人之為人,做利生的事,不要侷限於物資金錢,古人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者,不與民爭利,不求利而利在其中矣。
我們要付出更多的愛心、愛語,還有宣傳善知識,乃至起心動念的善願善行,哪怕一個微笑,都是可以利益的。猶如水與陽光,利益萬物,為而不有,善而不居,不求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