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選舉勢必具有重大意義。美國在越南這場看似無休止的戰爭中存在嚴重分歧。青年起義正在主宰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徵兵引發的,該徵兵將年輕人拉入軍隊,並將他們送入越南的暴力泥潭。
儘管民權運動取得了進展,種族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痛點。1960年代中期,城市騷亂事件在美國城市爆發為全面騷亂。在新澤西州紐瓦克,在1967年7月的五天騷亂中,有26人被殺。政客們經常談到必須解決"貧民窟"的問題。
隨著選舉年的臨近,許多美國人覺得事情正在失控。然而,政治格局似乎顯示出某種程度的穩定。大多數人認為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總統將競選另一個任期。1968年的第一天,《紐約時報》的一篇頭版文章指出,隨著選舉年的開始,傳統智慧。標題寫著:"共和黨領導人說只有洛克菲勒才能擊敗約翰遜。
預期的共和黨候選人、紐約州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預計將擊敗前副總統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和加州州長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獲得共和黨提名。
選舉年將充滿驚喜和令人震驚的悲劇。受傳統智慧支配的候選人在秋季的選票上沒有出現。投票的公眾,其中許多人對事件感到不安和不滿,被一個熟悉的面孔所吸引,他仍然承諾改變,包括"光榮"地結束越南戰爭和國內的"法律和秩序"。
"傾倒約翰遜"運動
隨著越南戰爭分裂後,反戰運動穩步發展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1967年末,隨著大規模抗議活動真正達到五角大樓的步伐,自由派活動人士開始尋找一位反戰的民主黨人來對抗林登·約翰遜總統。
阿拉德·洛溫斯坦(Allard Lowenstein)是自由派學生團體中著名的活動家,他走遍全國,打算髮起一場"拋棄約翰遜"運動。在與包括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在內的著名民主黨人的會晤中,洛溫斯坦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反對約翰遜的理由。他認為,約翰遜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只會延長一場毫無意義且代價高昂的戰爭。
洛溫斯坦的競選活動最終找到了一位願意的候選人。1967年11月,明尼蘇達州參議員尤金·麥卡錫(Eugene "Gene" McCarthy)同意在1968年與約翰遜競爭民主黨提名。
熟悉的面孔在右邊
當民主黨在自己黨內與異議作鬥爭時,1968年潛在的共和黨候選人往往是熟悉的面孔。早期最受歡迎的納爾遜·洛克菲勒是傳奇石油億萬富翁約翰·D·洛克菲勒的孫子。"洛克菲勒共和黨人"一詞通常用於代表大商業利益的東北部的溫和派至自由派共和黨人。
前副總統、1960年大選中落選的候選人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似乎準備捲土重來。他曾在1966年為共和黨國會候選人競選,他在1960年代初作為苦澀的失敗者所贏得的聲譽似乎已經消退。
密歇根州州長和前汽車高管喬治·羅姆尼(George Romney)也打算在1968年參選。保守的共和黨人鼓勵加州州長、前演員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參選。
參議員尤金·麥卡錫(Eugene McCarthy)召集青年
尤金·麥卡錫(Eugene McCarthy)是一位學者,年輕時曾在修道院裡呆了幾個月,同時認真考慮成為一名天主教神父。在明尼蘇達州的高中和大學任教十年後,他於1948年當選為眾議院議員。
在國會,麥卡錫是一個勤勞工的自由主義者。1958年,他競選參議員,並當選。在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期間擔任參議員外交關係委員會委員期間,他經常對美國的外國干預表示懷疑。
他競選總統的第一步是在1968年3月的新罕布什爾州初選中競選,這是當年傳統的第一場比賽。大學生前往新罕布什爾州,迅速組織了麥卡錫的競選活動。雖然麥卡錫的競選演講往往非常嚴肅,但他的年輕支持者給他的努力帶來了一種活力。
在1968年3月12日的新罕布什爾州初選中,約翰遜總統以約49%的選票獲勝。然而,麥卡錫的表現卻驚人,贏得了大約40%的選票。在第二天的報紙頭條上,約翰遜的勝利被描繪成現任總統軟弱的驚人跡象。
羅伯特·肯尼迪接受挑戰
新罕布什爾州令人驚訝的結果可能對沒有參加競選的人,紐約州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產生了最大的影響。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後的星期五,肯尼迪在國會山舉行了新聞釋出會,宣佈他將參加競選。
肯尼迪在宣佈這一訊息時,對約翰遜總統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稱他的政策是"災難性和分裂性的"。他說,他將參加三場初選以開始他的競選活動,並將支援尤金·麥卡錫在肯尼迪錯過競選截止日期的三場初選中對陣約翰遜。
肯尼迪還被問及,如果他在當年夏天獲得民主黨提名,他是否會支援林登·約翰遜的競選活動。他說他不確定,會等到那個時候再做決定。
約翰遜退出競選
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的驚人結果和羅伯特肯尼迪參加競選之後,林登約翰遜為自己的計劃感到痛苦。1968年3月31日,在一個星期天晚上,約翰遜在電視上向全國發表講話,表面上是為了談論越南的情況。
在首次宣佈停止美國在越南的轟炸後,約翰遜宣佈他不會在當年尋求民主黨提名,震驚了美國和全世界。
約翰遜的決定涉及許多因素。受人尊敬的記者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曾在越南最近報道過最近的Tet攻勢,他在一次值得注意的廣播中返回報道,他認為這場戰爭是無法取勝的。根據一些說法,約翰遜認為克朗凱特代表了美國主流觀點。
約翰遜對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也有著長期的敵意,並且不喜歡與他競爭提名。肯尼迪的競選活動開了個好頭,熙熙攘攘的人群湧向他在加利福尼亞州和俄勒岡州的演出。在約翰遜發表演講的前幾天,肯尼迪在洛杉磯沃茨附近的一個街角發表講話時,受到了全場人群的歡呼。
與更年輕、更有活力的肯尼迪競爭顯然對約翰遜沒有吸引力。
約翰遜做出驚人決定的另一個因素似乎是他的健康狀況。在照片中,他看起來對總統任期的壓力感到厭倦。很可能他的妻子和家人鼓勵他開始退出政治生活。
暴力的季節
在約翰遜出人意料地宣佈這一訊息後不到一週,馬丁·路德·金博士被暗殺一事震撼了整個國家。1968年4月4日晚,在田納西州孟菲斯,金走上酒店陽臺,被一名狙擊手開槍打死。
在馬丁·路德·金被謀殺後的幾天裡,華盛頓特區、.C和其他美國城市爆發了騷亂。
在馬丁·路德·金被謀殺後的動盪中,民主黨的競爭仍在繼續。肯尼迪和麥卡錫在少數初選中平分秋色,因為最大的獎項加州初選即將到來。
1968年6月4日,羅伯特·肯尼迪在加利福尼亞州贏得了民主黨初選。那天晚上,他與支持者一起慶祝。離開酒店宴會廳後,一名刺客在酒店的廚房裡接近他,朝他的後腦勺開了一槍。肯尼迪受了致命傷,25小時後去世。
他的遺體被送回紐約市,在聖帕特里克大教堂舉行葬禮彌撒。當他的屍體被火車帶到華盛頓埋葬在他兄弟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墳墓附近時,成千上萬的哀悼者在鐵軌上排成一排。
民主黨的競選似乎已經結束。由於初選並不像後來幾年那樣重要,該黨的提名人將由黨內人士選出。約翰遜的副總統休伯特·漢弗萊(Hubert Humphrey)似乎在今年年初時沒有被視為候選人,他將鎖定民主黨提名。
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混亂
隨著麥卡錫競選活動的消退和羅伯特·肯尼迪的謀殺,那些反對美國參與越南的人感到沮喪和憤怒。
8月初,共和黨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灘舉行了提名大會。會議廳被圍起來,抗議者通常無法進入。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第一輪投票中輕鬆贏得了提名,並選擇了馬里蘭州州長斯皮羅·阿格紐(Spiro Agnew)作為他的競選夥伴,他在全國不為人知。
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市中心的芝加哥舉行,並計劃舉行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抵達芝加哥,決心公開反對戰爭。被稱為"Yippies"的"青年國際黨"的挑釁者在人群中慫恿。
芝加哥市長兼政治老闆理查德·戴利(Richard Daley)發誓,他的城市不會允許任何干擾。他下令他的警察被迫襲擊示威者,全國電視觀眾看到警察在街上用棍棒毆打抗議者的畫面。
在大會內部,事情幾乎同樣喧鬧。有一次,新聞記者丹·拉瑟(Dan Rather)在大會場上遭到粗暴對待,因為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譴責那些似乎在為戴利市長工作的"暴徒"。
休伯特·漢弗萊(Hubert Humphrey)贏得了民主黨提名,並選擇了緬因州參議員埃德蒙·馬斯基(Edmund Muskie)作為他的競選搭檔。
在大選前夕,漢弗萊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困境。他可以說是當年參加競選的最自由的民主黨人,但作為約翰遜的副總統,他與政府的越南政策聯絡在一起。這將被證明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情況,因為他面對尼克松以及第三方挑戰者。
喬治·華萊士激起了種族仇恨
當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選擇候選人時,阿拉巴馬州前民主黨州長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作為第三方候選人發起了一場暴發戶競選活動。華萊士在五年前就已經享譽全國,當時他真的站在門口,發誓要"永遠隔離",同時試圖阻止黑人學生融入阿拉巴馬大學。
當華萊士準備競選總統時,在美國獨立黨的選票上,他發現南方以外有數量驚人的選民歡迎他極端保守的資訊。他陶醉於嘲笑媒體和嘲笑自由主義者。不斷上升的反主流文化給了他無窮無盡的目標,讓他可以發動辱罵。
對於他的競選夥伴,華萊士選擇了退役的空軍將軍柯蒂斯·勒梅(Curtis LeMay)。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戰英雄,勒梅在設計了對日本的令人震驚的致命燃燒轟炸行動之前,曾領導過對納粹德國的轟炸襲擊。在冷戰期間,勒梅曾指揮戰略空軍司令部,他尖銳的反共觀點是眾所周知的。
漢弗萊與尼克松的鬥爭
隨著競選活動進入秋季,漢弗萊發現自己在捍衛約翰遜的政策,即越南將戰爭升級。尼克松能夠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能夠給戰爭方向帶來明顯變化的候選人。他談到在越南年實現衝突的"光榮結局"。
尼克松的資訊受到許多選民的歡迎,他們不同意反戰運動要求立即退出越南的呼籲。然而,尼克松故意含糊其辭,說他究竟要做些什麼來結束戰爭。
在國內問題上,漢弗萊與約翰遜政府的"偉大社會"計劃聯絡在一起。經過多年的城市動亂和許多城市的徹底騷亂,尼克松關於"法律和秩序"的言論具有明顯的吸引力。
一個普遍的看法是,尼克松設計了一個狡猾的"南方戰略",幫助他參加了1968年的選舉。回想起來,情況可能就是這樣,但當時兩位主要候選人都認為華萊士鎖定了南方。但尼克松關於"法律和秩序"的言論確實對許多選民起到了"狗哨"政治的作用。(在1968年競選之後,許多南方民主黨人開始向共和黨遷移,這一趨勢以深刻的方式改變了美國選民。
至於華萊士,他的競選活動主要基於種族怨恨和對社會變化的強烈厭惡。他在戰爭中的立場是鷹派的,他的競選夥伴勒梅將軍一度提出核武器可能用於越南,從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尼克松的勝利
在1968年11月5日的選舉日,理查德·尼克松獲勝,以301張選舉人票擊敗了漢弗萊的191張選舉人票。喬治·華萊士贏得了46張選舉人票,贏得了南方的五個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和佐治亞州。
儘管漢弗萊全年都面臨問題,但他在普選中與尼克松非常接近,只有五十萬張選票,或不到一個百分點,將他們分開。可能促使漢弗萊接近終點的一個因素是約翰遜總統在越南暫停了轟炸行動。這可能幫助了漢弗萊,讓選民對戰爭持懷疑態度,但它來得太晚了,距離選舉日不到一週,它可能沒有多大幫助。
當理查德·尼克松上任時,他面臨著一個因越南戰爭而嚴重分裂的國家。反對戰爭的抗議運動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尼克松逐步撤軍的策略花了好幾年時間。
尼克松在1972年輕鬆贏得連任,但他的"法律和秩序"政府最終以水門事件醜聞的恥辱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