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 張海冰 徐治翔/文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是“供給衝擊”的概念首次進入中國宏觀調控的政策體系。如何認識和應對供給衝擊的影響?
一、不同型別的供給衝擊
第一類是原材料供給衝擊,是由於突發性因素或長期因素造成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或供給不足。例如,疫情發生以後,由於疫情防控造成人員無法工作,導致一些礦山停產、減產,引發了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供給減少和價格暴漲。又如,歐洲因“減碳”步伐過快,造成火電、核電供給的迅速減少,給全球的能源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
第二類是勞動力供給衝擊。包括因為疫情防控等原因實施的社會活動和交通禁令,將導致勞動者不能正常上班,形成的短期的勞動力供給衝擊;或老齡化、少子化、收入結構變化導致的勞動意願下降、政策因素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所引發的中長期勞動力供給衝擊。
還有一類供給衝擊是供應鏈衝擊。例如由於美國政府的政策禁令而導致了晶片等重要商品斷供的供給衝擊,就給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影響。又比如美國因為港口裝卸效率低下以及人手短缺,導致進口產品不能及時卸貨而形成的供應鏈衝擊。
短期的供給衝擊會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不大可能對一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真正值得重視的是那些還有可能長期化的供給衝擊。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同時也是人口最多的國家,產生了對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同時也導致中國多種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過高。例如銅精礦對外依存度超過85%,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超過80%,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鋁土礦對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2%。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這些初級產品供給衝擊的長期化有足夠的重視。
與此同時,不僅日本等老齡化嚴重的國家遭遇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中國也正在面臨勞動力供給衝擊的挑戰,一方面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的確在讓勞動力人群的增長速度減緩。從2014年開始,5歲-64歲之間的勞動年齡人口就已經結束了正增長,且負增長的幅度在逐漸加大,到2020年,已經達到-9.58%的驚人水平。另一方面,中國勞動參與率也在緩慢下降,從2008到2019年,中國勞動人口參與率從71.88%下降到68.19%。[1]現在,即使開出的工資越來越高,工廠、餐廳和建築工地卻越來越難招到年輕人,保守估計,現在中國每年的勞動力缺口都在千萬人以上。
在中國加入WTO之後的20年裡,中國逐漸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主要承擔了中下游的加工生產環節,因此對中上游的高階零部件和原料等中間產品也產生了較高的依存度,例如中國晶片進口量大約佔世界的1/4,是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口國。其他如航空發動機、重型燃氣輪機、高階感測器、高階醫療裝置和科研儀器等,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對外依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這些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商品經常性出現供給衝擊,可能對中國相關行業乃至整體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而也要高度重視。
二、供給衝擊對物價的影響
無論是原材料供給衝擊、勞動力供給衝擊還是供應鏈衝擊,都會對物價造成影響。原材料供給衝擊和勞動力供給衝擊的第一波反應,往往都是上游原材料和工業產品的價格上漲,體現在經濟指標上就是工業通脹率,即PPI指數上漲。而工業品價格上漲能否傳導至消費品價格,則取決於原材料等成本佔比係數、技術進步空間、生產者利潤彈性、消費品行業競爭格局等很多因素。
例如2021年以來,中國鐵礦石最大漲幅達到154%,帶動鋼材價格指數上漲181%,優質動力煤指數上漲了165.9%,有色金屬價格指數上漲了191.6%,綜合表現就是中國PPI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不斷上漲,10月漲幅達到13.5%的高位,11月略有回落仍達到12.9%,給下游企業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壓力。
實際上,各主要經濟體的PPI指數都出現明顯上行,在歐洲,由於能源價格暴漲,德國PPI指數也出現劇烈上漲,11月居然高達19.2%——這是自1951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加拿大10月PPI達到16.7%;在印度,11月PPI是14.23%;土耳其甚至達到了54.62%。
在正常情況下,從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到消費品價格上漲,也就是從PPI到CPI的傳導,有一定的吸收機制。例如,無論是原材料成本還是勞動力成本,都只佔了全部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只能帶動一部分產品成本;同時,透過技術進步、提升勞動生產率,又可以對沖一部分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另外,如果消費品生產環節處於完全競爭甚至過度競爭的狀態,生產商往往會透過犧牲利潤來消化成本上漲壓力,也不願因為提價而喪失市場份額。還有就是,如果流通環節也存在效率提升和利潤讓渡的空間,那麼也將構成吸收成本上漲壓力的一道緩衝墊。
在十年前的中國經濟中,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壓力都是這麼消化掉的,而十年後這些有吸收因素都已經大大減弱了,例如勞動力成本佔比在上升,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的空間大大減少,流通環節的電商紅利和快遞紅利基本見頂,最重要的是,各生產環節的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以往的完全競爭、過度競爭變成了寡頭競爭甚至是寡頭壟斷,因此向下遊傳導成本壓力的能力大大提升了。面對蔓延全球的原材料供給衝擊和勞動力供給衝擊,美國、歐洲的通貨脹脹已經創下40年來的新高。
而供應鏈衝擊對物價的影響也相當嚴重。例如美國對中國部分企業實施的半導體禁令導致晶片出現供應鏈衝擊,導致國內路由器等通訊產品、安防產品等工業品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又例如,受疫情影響,美國肉類加工企業和物流運輸環節都出現了勞動力短缺,導致美國肉類供應減少,肉類價格不斷上漲。2021年11月,美國牛肉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20.9%,以肉類為代表的食品價格是推動美國通脹上行的主要動力之一。
三、供給衝擊對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的影響
供給衝擊導致經濟衰退,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歷史上的石油危機,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大幅減產、對西方國家實施禁運和提高原油價格,導致1974年美國GDP出現-0.54%的負增長,日本GDP出現-1.23%的負增長。
供給衝擊可能導致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供應短缺,也可能導致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價格上漲,這兩種情況對產出的影響機理略有不同。
一般情況下,原材料的供給量和供給效率與產出總量呈現正相關關係,即供給量越多、供給效率越高對應的總產出越大。而供給成本與產出總量呈現負相關關係,在市場均衡條件下,當供給成本提高時,在原有價格水平和產品供給量的情況下,企業利潤率降低,產出降低。
當原材料的供給量受到衝擊時,供給量縮減,進而使得對應的產出降低,即圖中為由於原材料供給量受到抑制產生的產出損失。例如2021年的晶片缺貨導致手機、汽車、數碼相機等產品都無法正常生產,手機廠商僅能獲得其訂單數量需求的七至八成零件,有諮詢機構估計2021年全球範圍內的汽車晶片短缺將造成200萬至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
圖1 原材料供給數量受到衝擊時造成的產出損失
原材料的供給成本,受到環保成本、運費等多方面的影響而上升時,即從提升到,進而形成供給成本衝擊,導致總產出出現的損失[2]。例如,中國很多化肥企業生產尿素是使用煤炭作為原料,生產1噸尿素約耗煤1.5噸。2021年10月份以來,山西省無煙塊煤價格快速上漲,最高成交價達3300元/噸,化肥企業每生產1噸尿素,就要虧損500~900元,一些山西省的肥料企業不得不停產、減產以止損。
圖2 原材料供給成本受到衝擊時造成的產出損失
而對於企業來說,供給衝擊對其盈利的影響要看它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和它的市場影響力。上游的煤炭、化工、鋼鐵、有色等行業一般來說都是供給衝擊導致的原材料漲價的受益者。以煤炭行業為例,2021年受經濟復甦需求轉好,但煤炭行業短期難以大幅增產,導致5月以後煤炭價格持續走高,受益於此,規模較大的29家煤炭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上漲近30%,淨利潤同比增長超60%。
在通脹發生初期,市場供需狀況都較寬鬆,生產者不會受到什麼損害或者損害較輕微,因為一來下游需求旺盛,二來當上遊原材料價格上漲時,那些具備市場主導權的行業龍頭企業可以透過提價,在一定程度上將部分新增成本轉移給下游廠商,最終轉移給消費者。比如,自2020年開始,醬油行業的上游原材料大豆、豆粕、玻璃等漲價,導致國內調味品龍頭企業海天味業毛利率從45%~46%水平下降至39~42%水平,為此,2021年10月海天味業將醬油、蠔油、醬料等產品的出廠價格上調3%~7%不等。
如果企業面臨上游供給衝擊而沒有漲價能力,其盈利就會受到擠壓而大幅下降,嚴重者甚至造成企業虧損甚至關門、倒閉。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的時間,傢俱行業登出9萬多家,家電行業登出3萬多家,建築工程登出近5萬家,塗料下游客戶汽車、家電等多個行業登出企業數超過30萬家,中小企業倒閉數量明顯超過往年。
四、如何化解供給衝擊
面對供給衝擊有可能長期化的情況及其嚴重影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例如專門提出“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加快形成減汙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要確保能源供應,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同時還提出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也表示,初級產品,包括農產品和能源礦產等等,是整個經濟最為基礎的部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等資源先進開採技術的開發應用,等等,這些都是針對供給衝擊提出的應對之策。
應對供給衝擊,需要提升中國自身對原材料、能源和關鍵中間產品的供給能力,包括增強對全球資源供給方的控制和影響力;也需要逐步實現供給方的多元化,在一方出現供給衝擊時可以啟用備份供應方。例如為了應對中國鋼鐵產業對澳大利亞和巴西鐵礦石的高度依賴,正在逐步開發非洲的鐵礦石資源,逐步實現鐵礦石供給的多元化。
應對供給衝擊,還需要提高市場競爭程度,避免過多行業出現壟斷格局。壟斷和不合理的產業競爭格局,在供給衝擊出現時,增加了成本壓力向下遊傳導的可能性,已經成為推動物價上漲、削弱經濟增長的阻滯性因素。透過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限制頭部企業的不合理擴張及不正當競爭,激發市場活力,減緩供給衝擊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是全球各經濟體都應當考慮的課題。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為解除壟斷而實施的一些列改革,為過去20多年的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和動力,也為中國三十年的低通脹時代奠定了基礎。例如,取消煤炭工業部,拆分出若干家煤炭企業;取消化工部,超分出若干家化工企業;取消冶金部,拆分出若干冶金企業……即便如此,少數壟斷中國石油行業的大型國有企業,由於產品供給質量和價格與國際市場有差距,這些年也飽受批評。
近年來,中國政府正試圖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許多領域的公共投資,或引入私人資本讓他們成為老國有企業股東,以期提高現有壟斷企業的供給效率。但是,如果壟斷企業規模過大,就有必要對這些巨頭進行拆分,以鼓勵競爭、增強經濟活力,減輕物價上漲壓力。同時,對於透過市場化成長起來的已經形成壟斷地位的企業,應當加強反壟斷立法和執法,有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研究對某些壟斷企業進行拆分。
應對供給衝擊,還應當提升重要產品和物資的儲備水平,來還需要大力加強重要戰略物資的儲備體系建設。
而對企業來說,面對原材料上漲,中下游企業可以透過調整庫存的方式來應對,在價格逐步提升的過程中快速積累原材料鎖定成本,但提庫存對企業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需要對行業、產品、價格未來走勢有充分認知,而且提升原材料庫存的過程中會增加庫存成本,對企業現金流也提出較大挑戰。
對於化工、螺紋鋼、水泥、焦化等中游行業,普遍會使用長協合同或買入遠期合約,雙方透過商定基準價及上下浮動幅度,來基本穩定未來原料價格,避免原材料供給衝擊的影響。也有部分企業會透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來鎖定原材料成本,企業事先在期貨市場買進期貨,以防止未來買進現貨時因價格上漲而造成經濟損失,部分資料顯示,2020年部分上市公司對上游材料進行大額期貨套期保值,如中國化工企業恆力石化針對上游的原油、PTA、苯乙烯、乙二醇等品種保證金額度達到90億元,新能源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對上游鎳、鋁、銅等品種套期保值保證金達60億元,中國白色家電巨頭美的集團對上游銅、鋁、鋼材、塑膠等品種套期保值保證金達30億元。當然,進行期貨套期保值也需要相應金融專業能力以及市場判斷能力,一旦看錯方向,企業面臨的壓力也會非常大。
部分中下游企業,面對可能的原材料供給衝擊,會選擇實施產業鏈的縱向一體化來應對。例如,光伏行業曾是國內競爭最慘烈的行業之一,上中下游一直存在著話語權的爭奪。2021年矽料價格從年初每噸不足8萬元漲到26萬元,漲幅超200%[3]。上游矽料企業因此利潤暴漲700%以上,下游電池及元件企業則出現了虧損。中國光伏行業單晶矽龍頭企業隆基股份除了上游多晶矽料外,在單晶矽棒、單晶矽片、單晶電池片、單晶元件,下游的單晶地面電站以及分散式電站均有佈局,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從而使企業不論是對上游通脹還是下游波動,都能擁有比較好的抗風險能力。
開拓國內外資源、收購礦山,也是企業應對原材料供給衝擊的有效戰略。僅有冶煉但不具備礦山資源,那麼企業業績將在上游供給衝擊下大幅波動。作為全球大型礦企的必和必拓,目前在美洲、歐洲、亞洲、澳洲、南非等地均有相應子公司進行上游的勘探及資源專案的併購,從而保證企業行業地位及成長。國內也有相關案例,如中國五礦2009年以13.86億元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礦產OZ Minerals公司主要資產,2014年以約6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秘魯拉斯邦巴斯銅礦,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一起海外礦業收購。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儘管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萎縮4.3%,但中國對外礦業投資增長10.8%,至51.3億美元[4]。考慮到當前國際環境的變化,中國企業在收購方式上不得不更多考慮到對方所在國的顧慮及利益訴求。
為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帶來的晶片供給衝擊,華為開始扶持眾多國內企業,華為旗下哈勃投資在近幾年時間裡,在上游晶片領域進行多起投資,超20家晶片企業包含其中,涵蓋了半導體材料、工具、設計、測試儀器等多個產業鏈環節,甚至第三代半導體都有所涉及,已不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透過訂單扶持上游企業成長,最終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
而從長期來看,那些具備研發、設計、品牌等軟價值創造能力的企業,在面對供給衝擊和週期波動時往往具備更強的抵禦能力,因此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傳統服務業,都可以借鑑“軟價值創造新需求”的戰略來推動企業創新升級,不僅做硬價值的製造者,還要在產品中賦予更多的研發、設計、品牌、體驗等軟價值元素,並創新渠道、應用場景、流量,來創造軟價值,以此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創造新需求,帶來新的經濟增量。
(滕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海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徐治翔系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研究員)
[1] 智研諮詢:《2020-2026年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行業市場前景規劃及市場盈利預測報告》,產業資訊網,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05/866725.html
[2] 參見滕泰《新供給經濟學》,第9章,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
[3] 中國能源報,2021年10月22日
[4] 見商務部2021年2月釋出的《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