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八路軍115師進入江蘇省贛榆縣濱海區,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在與當地日軍的浴血奮戰中,無數英烈戰死沙場,鞍馬裹屍 。
為緬懷陣亡將士,羅榮桓下令在濱海區移土建塔冢,50名八路軍戰士手抬肩扛,人均日移5000斤,最終移動土方百萬斤,平地而起積土成山,山頂建塔。
1942年7月7日落成,由當時的八路軍團長武中奇題字,在塔面寫下“抗日烈士紀念塔”7個雄渾的大字。
此後,濱海區的八路軍抗日陣亡將士,上至師參謀長下至普通戰士,陸續被安葬在這裡,山名也改為抗日山,是目前國內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
陵園內有1634座烈士墓,安葬著1800餘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
武中奇何許人,為何能在抗日英雄紀念塔上題字?
武中奇抗日戰爭中先後擔任過團長、支隊司令,建國後任江蘇省畫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江蘇分會主席。
武中奇是孔夫子跨腰刀,能文能武,其軍旅生涯中,率部轉戰沂蒙,屢立戰功,被日寇稱為“赤匪武老二”,懸賞緝拿。
他最引以為豪的有兩件事,一是帶隊用冷兵器對抗日軍,二是用輕武器幹掉日本重型轟炸機。
我們先講他輕武器幹掉日軍重型轟炸機的高光事件。
1938年10月初,面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迅猛發展,日軍對山東淄川地區太和莊一帶發起大掃蕩。
當時武中奇奉命帶領一個排到太和莊附近偵查敵情,聯合當地民兵伺機而動。當他們走到一個小山坡上時,聽到巨大轟鳴聲,一架日本的重型轟炸機由遠及近飛過來。
抗戰初期,日本自己的遠端轟炸機還未研發完成,迫於戰爭需要,花費巨資從軸心國盟友義大利那裡,購買了70多架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菲亞特BR20遠端轟炸機。
這是當時最先進的轟炸機之一,飛行速度快、航程遠、攜彈量多,對中國軍民狂轟濫炸,血債累累。
這架飛機是從濟南機場起飛到九江執行轟炸任務。當時的飛機轟炸、瞄準全依耐人工操作,因而飛得越低,精度越高。
鑑於中國軍隊沒有防空武器,加上中國軍隊就連輕武器都非常有限,日機非常囂張,飛得很低。
然而,武中奇率領的這個排恰恰剛剛配發了蘇制水連珠步槍,這種步槍射程遠、威力大。
國共合作後,蘇聯對中國的援助通道恢復暢通,山東軍區分到一批軍援。
“搶佔山頂。”武中奇帶著士兵撒腿就跑,搶到山頭,隨即命令前排士兵躺下,面朝上舉槍瞄準,當日機劃過山頂時,對著飛機一通射擊。
日軍轟炸機發現遭到射擊後,急忙迅速拉昇,但為時已晚,油箱已被擊中,冒起滾滾黑煙,搖搖晃晃地往下栽。
真打下來了。武中奇和隊友一時間竟愣住了,但很快就歡呼跳躍,拍手稱快,然後順著飛機的煙跡,一路追蹤過去。
不久,敵機駕駛員棄機跳傘,在空中開啟一朵傘花,武中奇也兵分兩路,一路圍捕跳傘的日軍飛行員,一路向日軍墜機發現追去。
此處位於抗日根據地腹地,跳傘的日軍面對中國軍民的立體圍捕,自然是插翅難飛。
最終這架日軍機除跳傘的飛行員一人活命,被武中奇抓獲外,飛機裡其餘4人全部摔死。
步槍打飛機,戰場罕見,即便是有偏見的國民政府也大肆宣傳了此事,稱讚武中奇不僅能寫書法、雕刻金石,還創造了戰場奇蹟。
日軍從中國報刊上獲知飛機失事真正原因後,淄博日軍司令部貼出告示稱:“該機師是日本航空學院第三名,日本願意用四百萬大洋與中國共產黨交換飛行員。”
四百萬大洋放在那個年代,即便是現在這個年代都是妥妥的一筆鉅款,有人心動了,這麼大一筆錢可以買多少藥品、武器、糧食啊,隨隨便便擴建幾個團的兵力。
對此,武中奇明確反對:“日軍飛行員非常珍貴,少一個人就相當於少了一架轟炸機,而一架轟炸機對於中國軍民是巨大的威脅。”
“這四百萬大洋最後將用我們的鮮血作為代價,絕對不能換。”關於飛行員的處理,武中奇決定請示上級,向朱德和毛澤東拍送了電報。
朱德總司令回覆:“我們不和日本人做交易,這將使我們在政治上受莫大損失。日軍會藉此挑撥國共抗日陣線。”
毛主席說:“如果我們能教育和改造成功一名日軍飛行員,輿論上這將勝過千軍萬馬。”
武中奇把日軍飛行員送到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工作中,不加侮辱,不施責罵;思想上,進行由淺到深的馬列主義講解和教育,向他們說明兩國人民利益的一致……
生活上,這些戰俘的待遇遠超八路軍戰士,即便是在陝甘寧邊區遭遇封鎖,陷入極大困難時,邊區政府仍把日本工農學校作為第一類供給單位,盡最大可能提供所需物品。
日本工農學校的菜譜從週一到週六,每日餐食均有羊肉、豬肉或牛肉,主糧不是小米而是白麵。牙刷、手巾、鞋子、肥皂等用品都供給充足。
當時的每月津貼,八路軍排級幹部僅有2元,日本工農學校學員每人有3元。由於保障水平較高,這些學員在星期天還能到街上買兩盅高粱酒喝。
利用優待和感化,中國共產黨成功瓦解日軍,這些學員,包括這名飛行員主動加入反戰同盟,大力宣傳,為分化日軍鬥志起到積極作用。
投筆從戎
武中奇能文能武,作戰百忙中不忘練習書法,其書法受到中國共產黨多位高層領導推崇。
上海解放時,武中奇受陳毅市長之託,書寫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七個大字,為上海總工會大樓書寫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等字。
他還曾題寫“南京市口腔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泰安火車站”“南京站”等牌匾標誌。
武中奇幼年家境清貧,以拾荒為生,但他對書法的痴迷,猶如“神筆馬良”,馬良用樹枝加沙地,武中奇以麻作筆,以水代墨,以磚當紙。
機緣巧合武中奇被送進印刷廠當童工,接觸到刻印、金石,他產生了濃厚興趣,沒機會讀過書識字,硬是靠自學、揣摩加向老師傅求教,孜孜不倦,年紀輕輕一手字俊朗流暢、清健鬱勃,聲名在外。
18歲時,他的書法、篆刻藝術已日趨成熟,恰逢馮玉祥在山東辦學,聽聞其才氣,聘請他到學校任教書法和篆刻。
這是令人羨慕的工作,不少人託關係到校任教,結果學校裡到處是關係戶,這些人毫無師德,仗著有後臺,橫行霸道,學生敢怒不敢言。
武中奇義憤填膺,有一天實在看不下去了,把其中一個欺負人的老師暴扁狠一頓,收拾行裝,離開學校。
後來,他又到政府機關做文書,裡面的爾虞我詐,作威作福,是可忍孰不可忍,武中奇主動辭職。
對現實的不滿加上救國存亡的初衷,武中奇於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兵鋒強盛,長驅直入,武中奇脫掉長衫,投筆從戎,參加武裝抗日。
徂徠山光華寺起義
1938年1月1日,160餘名抗日誌士,在徂徠山西麗光華寺舉行了誓師大會,人數雖少,但影響深遠,這是山東中國共產黨武裝抗日第一槍。
甚至連國軍都跑來支援。面對日軍一路撤退的國軍中,原國民黨谷良民部隊的5名士兵不滿國軍一退再退的綏靖政策,也攜槍投奔抗日隊伍。
起義部隊迅速擴大到300餘人,但武器簡陋,熱兵器只有不到五十支各式槍支(絕大多數是火槍、獵槍),更多的是長矛、大刀等原始武器。
起義部隊整編為第四支隊,根據自身特點和情況開始為期兩週的整訓,苦練白刃戰,隨即轉入正式作戰,畢竟此刻的四支隊一無補給,二無後勤,長時間訓練是一種奢侈。
1938年1月,四支隊在寺嶺村打響了抗擊日本侵略的第一槍,以戰代練,先打偽軍,再打日軍運輸部隊。
偽軍大部分是為混吃混喝的,替日本人賣命的決心和意志力都不夠,戰鬥力極其低下,基本上一觸即潰。
但日軍分配給偽軍的物資、武器也是低廉和有限的,四支隊幾百號人只靠對偽軍的以戰養戰遠遠不夠,因而伏擊日軍的運輸隊伍成為必然。
1月26日,四支隊獲悉日軍運輸隊行軍路線後,挑選出近百人的精兵強將,計劃在寺嶺村公路設伏。
為了確保第一次與日軍交戰的勝利,武中奇決定和日軍單挑,3人挑一人。他把游擊隊員分成三人一組,這三人一把步槍,兩件冷兵器。
衝鋒時三人同進退,兩人控制日軍,一人繼續伺機用槍解決戰鬥,如果沒有子彈了就一起上。
武中奇率隊於拂曉進入潛伏陣地,下午3時,日軍的一支馬車運輸隊進入了伏擊圈。
四支隊居高臨下猛烈開火後,立刻發動衝鋒,從四面殺出與日軍短兵相接,全殲押運日軍,士氣大振。
2月18日,武中奇和戰友再接再厲,在新泰城西四槐樹公路上用地雷戰,炸燬日軍汽車兩輛,炸死敵人40餘人,包括一名大佐。
戰鬥中武中奇表現出色,歷任排長、連長、團長,加上他胸中有墨水,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在宣傳工作上如虎添翼,僅僅至四月份萊蕪整編時,四支隊已成為擁有三個團四千餘人的全省抗日勁旅。
1940年,武中奇被山東軍區授予擴軍模範的稱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中奇任南下大隊副大隊長。進駐上海後,先後任上海市監獄副典獄長、南京市文管會副主任等職。
多次為革命烈士紀念碑書丹 ,本文開篇的江蘇省贛榆縣濱海區抗日烈士陵園就是他的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