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
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生活的重錘,而有的人在重錘之後鬱鬱寡歡成為了祥林嫂,有的人卻像海綿一樣能吸取力量,把不幸轉化為擁抱幸福的能力。
心理學中的認知學派認為:我們體驗到的痛苦,並非來自事情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於事情的解讀。
所以痛苦是你認為的痛苦,負面情緒不見的是壞事,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養料。
我們可以透過訓練大腦,對外界產生更加積極的關注,從而獲得真實的幸福感。
1-檢查解釋風格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人的解釋風格在8歲就會成型,如果一名兒童認為自己經常會遇見倒黴事兒,那麼之後幾十年,他都會保持這個認知。這叫做“永久性解釋”。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檢查自己的解釋風格,把“經常”去掉,我們只是偶爾遇見倒黴事兒,下次會更好。
不幸只是暫時發生在我們身上,明天會更好。
我們只是這一次搞砸了事情,我們會越來越強大。
2-學習接受
接受事情之後,我們會發現原來生活真的退一步海闊天空,沒有承受不了的事情,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所以,我們會逐漸發展出對於外界的信任和由內而生的力量。
毀滅不了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更強大。
3-學會感恩
感恩,會讓大腦充滿了有益的物質,會增強與他人的連結,這種連結能夠推動人們連結到外界的幸福。
讓我們列出每天幸福的小確幸吧。
感謝自己,雖然這麼困難,但還是搞定了工作。
感謝爸爸媽媽,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
感謝朋友,能一直陪伴在身邊。
感謝門衛大叔,進門時候的微笑。
讓我們換個角度解讀,情緒就能從負極流向正極,人生就能連結更多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