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清朝官職品級的問題,例如巡撫、提督、學政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巡撫和總兵。從表面來看,巡撫和總兵都是正二品。按照道理來說,應該屬於平級才對。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總兵見了巡撫,只能下跪請安,甚至連一個座位都沒有。那麼,明明是平級,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我們聊聊明朝的總兵,因為清朝的總兵就是從明朝總兵過渡而來的。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元朝勢力敗退北方草原,被稱為北元。不過,北元政權並不甘心失敗,屢屢組織大量大規模南下,進攻明朝的北方地區。為了抵禦北方遊牧騎兵,明朝從遼東到西北,陸續設立了九邊重鎮,例如遼東鎮、薊州鎮、大同鎮、甘肅鎮等等。
每個鎮的軍事主官就是總兵,屬於正二品武官。每個總兵下轄了幾萬到十幾萬的精銳部隊,例如遼東鎮的總兵力,就達到了10萬以上。在明朝統治時期,總兵相當於大軍區的司令。因為一個鎮,可能涵蓋了大片的防區。按照明朝的規定,全國的總兵數量不超過20個。後來,由於北方遊牧騎兵的力量太強大。依靠一個鎮的兵力,已經無法應對。
需要幾個鎮聯合作戰,但各個鎮屬於平級單位,缺乏統一的指揮和調動。因此,到了明朝統治的中期,出現了三邊總督和薊遼總督。到了明朝統治的末期,又出現了大學士督師。到了清朝統治時期,武官體系發生了新的變化,武官分為:從一品提督、正二品總兵、從二品副將、正三品參將、從三品遊擊、正四品都司、正五品守備、正六品千總、正七品把總等等。
在清朝的文官體系中,在文官體系中,出現了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道臺、知府、知縣等等。其中,除了四川總督好直隸總督之外,其餘的總督都管理了兩三個省,例如閩浙總督、陝甘總督等等。一般來說,總督都掛著兵部尚書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頭銜,因此,又被稱為制臺大人、部堂大人等等。
從品級來說,大部分總督都是從一品高官。總督之下是巡撫,請注意,巡撫並不是總督的下級,僅僅是品級低於巡撫。一般來說,巡撫掛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頭銜,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被稱為中丞大人或者撫臺大人。巡撫負責全省軍、政、民、財、河、漕、糧等各方面的事務,屬於全省的一把手。總督與巡撫相互牽制,各地的任務有重疊的部分。
但對於某個省的具體事務,總督不能直接插手。例如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期間,江西巡撫沈葆楨,非常看不上曾國藩。兩個人較量了好幾年,誰也奈何不了誰。面對比較強悍的巡撫,總督不一定有多少優勢。至於布政使,則是一個省的二把手,實權很大。負責全省的財政、錢糧和人事組織工作,由於管理全省的藩庫,因為被稱為藩臺大人。布政使屬於從二品,僅次於巡撫。
在很多時候,如果巡撫調走或者退休,一般都是布政使順利接班。按察使則是另一位地方大員,標準的正三品。負責全省的治安、刑獄、司法、紀律等方面的工作,被稱為臬臺大人。一般來說,如果巡撫大人升堂議事,布政使和按察使會坐在左右兩邊,也只有這兩個人有座位。因此,布政使和按察使又被稱為東司和西司。
至於知府、知縣。大家都非常熟悉,屬於各個府縣的地方官,也是府縣的一把手。此外,各個衙門還有各種副職,例如同知、通判、推官等等。按照道理來說,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屬於全省武官體系的一把手,品級比巡撫還高,與總督平級,被稱為軍門。與明朝相比,清朝的武官劃分很相似。每個省設立1名提督,管理全省的綠營軍。
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每個鎮設立1位總兵。每個鎮下轄兩三個協,一個協設立1位副將。按照清朝的編制,全國總計設立83位總兵。其中,陸軍綠營70名,水師艦隊13名。從總兵這個職務的含金量相比,遠不如明朝。總兵從明朝的大軍區主官,下滑到了省內幾個州府的軍事主官。
在實際管理中,按照朝廷的規定,提督必須接受巡撫的節制。換而言之,具體怎麼幹,從一品的提督,必須服從正二品的巡撫。一旦提督或者總兵等武官,出現抗命不遵的情況,巡撫有權力動用王命旗牌。所以說,在清朝統治時期,提督的實際地位並不算高。甚至出現了提督不如府臺的段子,意思是說,論話語權,提督可能還不如從四品的知府。
連提督大人都這樣的待遇,總兵、副將、參將們的情況,可想而知。如果是總兵,需要拜見巡撫。雖然大家都是正二品,但總兵見到巡撫以後,需要立刻下跪請安,並且自稱“末將或者標下。”在巡撫中丞面前,總兵甚至連座位都沒有。例如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先後以總督或者巡撫的官職,與太平軍作戰。
當時,一大群總兵、副將們,只能站在周圍,確實連座位都沒有。在明清兩朝,都出現了文貴武賤的情況。武官的品級不值錢,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例如從一品的提督和總督,雖然大家都是“督,”而且品級一樣。但實際權力,幾乎相差了好幾條街。到了清朝統治的中期,很多內陸省份已經撤銷了提督,提督的工作由巡撫兼任。
在這樣的情況下,總兵、副將等將領們,面對巡撫中丞,地位就更低了。關於明清兩朝官職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