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起,內蒙古採取分層次分類別設立試點,分領域分行業集中“組團式”幫扶,組織全區100個自治區級人才工程入選團隊,1000名自治區級人才工程入選個人,10000名盟市、旗縣級優秀人才,下沉基層破解發展難題。
截至11月12日,內蒙古已選派專家團隊619個,專家人才近21000人次,基層一線農業科技特派員4400名,實現了全區旗縣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破解基層發展難題
“專家要來咱村幫忙種葡萄!”
訊息一傳來,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郝家窯村村民喜上眉梢。“我們種葡萄已有兩百年曆史,是村裡的重要經濟來源。這幾年,品種老化加上技術落後,效益不好,大夥兒正犯愁呢。”村黨支部書記秦建說。
一遍遍深入田間地頭察看葡萄長勢,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鄉村產業推進處研究員劉俊沒少下功夫。“最大的問題是管理粗放,必須把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這樣才能省工省時,增產提質。”劉俊說,“同時,還要逐漸引進新的優質品種,把這裡改造成高品質的葡萄種植基地。”
“以前是土辦法,見不到效益。現在專家每週下來手把手指導,我們也逐漸摸到門道。今年估計銷售收入能有20萬元,明年準備上點新品種試試。”郝家窯村葡萄種植戶劉有有充滿信心。
9月初,包頭市第四醫院醫生王長林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送醫下鄉”工作。到九原區第二人民醫院坐診、查房、講課,成了他的常態。“原來這裡看不了的病,都要往市裡跑,現在專家來了,我們方便多了。”九原區哈林格爾鎮居民趙振平說。
據介紹,截至11月初,內蒙古收集包括農牧業技術、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堵點難點問題504條,選派專家人才精準對接,已有23個部門承接了157個基層需求專案。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圍繞基層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內蒙古進一步打通智力、科技、管理下鄉通道,加強“智技”雙扶,推動200餘項科技成果轉化。
呼倫貝爾鄂溫克旗錫尼河西蘇木的短尾羊種羊場,是畜牧研究所專家服務點。“去年大羊保畜率98.6%、繁殖成活率95.3%,年產值205.5萬元,實現利潤70萬元。”畜牧研究所專家王玉說,“草原短尾羊新品種的育成是畜牧專家經年累月的研究與分析,以科研指導推動育種工作的成果,給牧民帶來了實惠。”
在呼倫貝爾謝爾塔拉農牧場,由900個樣方組成的500畝天然草地改良技術研發區近期建設完成。“我們篩選效果較好的改良技術,透過大面積示範後評估,可以使退化草地快速恢復,生產力提高到對照的2.5倍左右,優質牧草羊草產量可顯著提高5倍以上。”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專家景海春說。
在此前舉行的“北京博士後鄉村振興服務團呼倫貝爾行”活動中,20名各領域專家在生態環境、數字博物館建設、電子商務等八大領域針對智慧城市、碳匯方法等給予科研指導,在森林碳匯專案等領域簽訂了意向協議;60餘位科學家團隊和200多名專家人才組成駐站創新團隊,推動生態草牧業試驗站建設成現代化草牧業科教文化基地。
提升基層人才能力
要用好“外援”,還要培育“內力”。針對基層普遍存在的農牧業、鄉村醫療人才短缺,技能不足等問題,內蒙古自治區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開展網上教學與現場培訓,指導農牧民及各行業人員10萬餘人次,助力基層人才能力提升。
在阿拉善盟,“鄉土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據介紹,今年以來,當地已舉行助推鄉村振興包括電商、駝產業等技能培訓30餘期,先後培訓農牧區“鄉土人才”1000餘人次。
“過去靠天靠地靠人力。透過專家指導和技能培訓,合作社的耕地已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管理,不僅節水節肥,產量提升效果顯著,也帶動了村民積極性。”參加農業知識更新培訓的楊澤源談起收穫時說。
在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農牧業科學院現代牧民培訓基地,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郭天龍每天都會在這裡講解養殖技術。儘管牧民朝樂蒙的家距離培訓基地50多公里遠,但只要有授課,他都第一時間趕來聽。“這樣的培訓太管用了!”朝樂蒙說。
(本報記者 高平 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