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初,隨著槍炮聲的遠去中華大地終於在戰火紛飛的幾十年後迎來了和平的曙光,此時全國的戰事基本結束,朝鮮戰爭的戰場也逐漸遠離了鴨綠江畔,那些在戰爭年代來不及解決或者沒能力解決的問題,也終於被黨政軍以及各單位提上了自己的日程。
其中還清我軍在困難時期所欠下的人情或債務,成為了各級黨政機關所面臨的當務之急,各機關派出了大量工作人員來到地方,以尋找並報答那些曾在危難時期幫助過我軍渡過難關的人。
一時間大量幫助過我黨我軍的熱心群眾拿著當年部隊打下的欠條,來到了各級政府申領相應的物資和補助,但也有許多百姓將那些借條和自己曾經的貢獻雪藏了起來,不願為這個新生的國家增添一分一毫的負擔。
但是他們自己不說,並不代表黨和國家會忘記他們所做的貢獻,此時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程子華多次電告河南以及河北兩省的各級政府,希望他們去尋找一位名叫“陳廷獻”的人,隨著拍出的電報越來越多,負責發報的同志也對首長一直要找的“陳廷獻”越來越好奇,此人究竟做了些什麼,值得讓一位戎馬半生見過大世面的昔日將軍如此記憶猶新,並三令五申的尋找?
大家都在私下裡時常議論此事,時間一長就傳到了程子華的耳朵裡,程子華見同志們都很好奇這段故事,於是便將大家都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給大家講起了一件發生在17年前的往事。
那時還是土地革命時期,程子華同志則剛剛從中央蘇區調任到位於鄂豫皖蘇區的紅二十五軍擔任軍長,此次到鄂豫皖蘇區赴任的程子華同志是帶著使命來的,由於紅四方面軍主力早在1932年便撤出了鄂豫皖根據地,而留守在該地區堅持游擊戰爭長達22個月之久的紅二十五軍,此時已是四面楚歌,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紅軍各支部隊分批次開始了戰略轉移,也就是我們日後所講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程子華同志此行的目的便是著手紅二十五軍的戰略轉移工作。
此時的紅二十五軍雖然是一個軍的編制,但實際上其加上當地的黨政機關等非戰鬥人員也無非只有3000人的規模,絲毫不及國民黨軍一個滿編旅,而此時國民黨方面已經調集了大量部隊企圖將紅二十五軍團團包圍並一舉殲滅,面對這十萬火急的稍縱即逝的戰局,程子華以及徐海東等紅二十五軍領導人決定從羅山縣何家衝出發跨過平漢鐵路向北轉移。
出發後紅二十五軍多次陷入苦戰,由於其突出且孤立的地理位置,我紅軍各部主力無法增援,紅二十五軍各級指戰員只得硬著頭皮殺出一條血路,最終以犧牲數百人的代價艱難抵達豫南地區。
程子華與徐海東等人商議後決定全軍西進,試圖突破國民黨重重包圍,前往其統治根基較為薄弱軍事力量較為弱小的陝南休整,但國民黨軍也深知紅軍一旦轉移至西北就有可能北上,甚至轉移到蘇聯境內,於是蔣介石即刻電令十九路軍以及其他各支部隊搶先封鎖了入陝隘口,並快速調集了南部的上官雲相部五個旅北上追擊,坐鎮河南的劉峙也在北方佈下了天羅地網,似乎紅二十五軍就要葬身於這河南盧氏縣了,但就在此時,一個名叫陳廷獻的貨郎出現了,而他的出現將徹底改變紅二十五軍以及程子華徐海東等人的命運。
那時紅二十五軍身陷絕境,唯一的出路便是繞道山林,避開國民黨軍的正面兵鋒伺機開啟通往陝南的通道,但是貿然進入這茫茫群山之中勢必會陷於孤立,碰到土匪猛獸造成人員傷亡且不談,如若在這山中迷路遲遲跳不出包圍圈的話,反倒是幫了國民黨軍一個大忙。
於是程子華派出了多路偵察兵尋找熟悉山路的當地百姓,但根據偵察兵來報附近的村鎮都被國民黨所扶直的地主武裝以及當地民團所佔據,小部隊無法接近,大部隊出動勢必暴露我軍動向和意圖,似乎這又是一步死棋,就在紅二十五軍將士都已經做好了為革命獻身的準備時,一位偵查員領回了一名趕集的貨郎,他便是陳廷獻。
雖然人找到了,但是人家肯不肯幫你還是另一回事,就當大家準備開始做思想工作時,程子華髮現此人的口音和自己極為相似,好像都是山西人,二人隨便一攀談便發現對方同自己都是運城人,是實打實的老鄉。
即便是在當代這個交通發達的年代,在異鄉遇到同鄉都能感到莫名的親切與信任,更何況這是在那個交通閉塞的年代,同鄉之間的情誼更不必多言,陳廷獻當即決定幫助紅軍走出大山。
根據陳廷獻所說,這山嶺之間有一條小道,知道的人很少,大家可以從那裡取道直通陝南,程子華一聽當即拍手叫好,於是同其他紅二十五軍領導商議過後便定下了此次行動的策略。
便派遣一個團大搖大擺地來到大路上張貼紅軍的宣傳標語來虛張聲勢混淆視聽,並讓陳廷獻進入縣城為紅軍採購物資並打探軍情,如果縣城無人駐守,主力部隊則直接取縣城捷徑西進,如有守軍,則主力部隊則趁著夜色跟隨陳廷獻從小路轉移,爭取當晚跨過省界進入陝南。
計劃起初進行得十分順利,但是當紅軍行進至縣城附近卻發現縣城燈火通明,原來是十九路軍一部進駐縣城以備不測,看來此時無法取道捷徑。
於是紅二十五軍各位首長當即決定留下小部隊鳴槍佯攻虛張聲勢,主力部隊則繞過盧氏縣城向西挺進,由峽谷入山,經過三天的急行軍,紅25軍最終來到了豫陝邊界鐵鎖關,經過一番戰鬥迅速翻山越嶺進入了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區陝南,紅二十五軍3000餘人得以保全。
脫險之後的程子華十分感激自己的這位老鄉,他留下了一張證明陳廷獻貢獻的字條,並告訴他“你已經是共產黨的人了。”之後便率部離去率先完成長征,並在陝南開闢了新的革命根據地,策應了中央紅軍順利北上。
而陳廷獻則載著這張字條回到了茫茫人海,繼續過上了自己平淡辛勞的貨郎生活。
之後紅二十五軍歷經數次改編,最終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主力縱隊之一,並在塔山阻擊戰以及錦州攻城戰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倘若這隻部隊當年沒能跳脫國民黨重重包圍,恐怕解放戰爭的程序也要再拖慢幾個月甚至幾年,倘若程子華本人沒能順利解圍,我黨我軍將會損失一位能文能武的好乾部。
聽到這裡,同志們立刻明白了此人對程子華同志以及解放軍有著怎樣的恩情,也終於理解了程子華同志為何三令五申要找到此人,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救命之恩更是值得珍視,於是,同志們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了尋找陳廷獻的蹤跡,並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找到他。
一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一眨眼三十多年過去了,大家都沒有找到陳廷獻的任何蛛絲馬跡,難道他在返回河南的路上遭到了國民黨軍的襲擊而就義了嗎?還是說在連年的戰火中陳廷獻最終沒能看到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
油畫作品 新中國成立
就在大家即將放棄的時候,事情迎來了轉機,那是1983年,中央軍委在數次尋找陳廷獻無果的情況下,將搜尋的範圍最終擴大到了整個河北、陝西、山西以及河南四省,來尋找這位我黨我軍的恩人,最終在河南盧氏縣的一間醫院中找到了他,而此時的他躺在病床上已經神志不清。
盧氏縣人民醫院
根據家人的說法,父親幾十年來都未曾忘記當年與紅軍的情誼以及那句“你已經是共產黨的人了”,但由於戰爭的摧殘,那張證明他身份的字條最終遺失,盧氏解放後他曾多次向當地有關部門反映自己的情況,並申請入黨以及補交黨費,可是最終由於自己缺乏相關證據而被擱置。
至於為何黨和國家苦尋他幾十年未果,竟是因為大家記錯了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陳廷賢,而不是陳廷獻,這或許是記錄人員的筆誤,又或者是口音問題,他的名字被我黨我軍記錯了將近半個世紀。
聽聞陳廷賢被找到的訊息後,程子華立刻趕赴盧氏,但令人遺憾的是陳廷賢卻由於病情的惡化離開了人世。
之後在程子華與其他地方黨政機關同志的幫助下,陳廷賢完成了自己的遺願,他的遺體被埋葬在了盧氏縣黨校旁的公墓中,並與1996年由當地縣委親自為其立下了一座墓碑,碑文上書寫著他曾經的光榮傳奇,以及他與我黨之間最崇高的友誼。
隨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的出版,他的故事也被廣大人民群眾知曉,他也成為了我軍軍史第一位記錄在案有名有姓的布衣平民,並被廣大讀者稱之為“軍史布衣第一人”。
雖然他未曾端起槍打過仗,但他的傳奇將永遠和英雄的部隊一起被人們所銘記,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