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
和第二十五軍
進行了偉大的長征
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
環境之險惡、戰鬥之慘烈
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
也是極為罕見的
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
同敵人進行了
600餘次戰役戰鬥
跨越近百條江河
攀越40餘座高山險峰
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
就有20餘座
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
紅軍將士上演了
世界軍事史上
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
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蹟
長征途中
紅軍主要渡過了哪些河流?
讓我們一起重返
幾十年前的歷史時空
共同回首那波瀾壯闊的壯美征程
一、于都河
贛江江段贛州以上為上游,以貢水為主。于都河,是人們對貢水在於都境內的稱呼。貢水在於都境內納澄江、梅江等,後入贛縣,再納平江和桃江等,至贛州,在八境臺下與西來的章水會合成贛江,進人贛江中游。
1933年9月,蔣介石發動第5次“圍剿”。1934年夏,紅軍第5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0月,中央紅軍各部相繼集結于于都地區。
為了不暴露目標,紅軍晝伏夜渡,10月17日至20日,每天下午開始架設臨時浮橋,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7時之前,又將浮橋拆除,將木板分散隱藏在河岸邊。
幾日內,紅軍各部8.6萬人分別從八個渡口渡過於都河,正式踏上了二萬五千裡的漫漫長征路。
桃江,發源於江西贛州全南縣,屬贛江支流,於贛縣區龍舌咀注入貢水。貢水接納桃江後,西行至贛州市,與章水合成贛江。
紅軍邁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首先要突破國民黨軍的四道封鎖線。第一道封鎖線位於當時安遠、信豐、贛縣和南康一帶。這是一條以桃江為天塹的南北長120多公里,東西寬50多公里的弧形封鎖線。
1934年10月21日,紅三軍團第四師從贛縣韓坊塘坑口向百石迫近,被守敵發覺並遭到火力阻擊,反攻戰鬥提前打響。紅四師第十團因勢利導發起衝鋒,攻擊敵制高點堡壘。守敵棄堡躲進了一個大堡壘,紅十團將其重重包圍,用迫擊炮將其摧毀並全殲頑敵。
此後,中央紅軍還先後經過了古陂戰鬥、安息戰鬥和石背戰鬥等數次激戰。10月25日,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桃江,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攜大量輜重沿粵贛、湘粵、湘桂邊緩慢西行。
三、瀟水
瀟水,發源於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屬於長江水系,為湘水上游較大的支流,古稱營水。
蔣介石在判明紅軍西進的意圖後,立刻部署“追剿”和堵截,同時收買了廣東、廣西軍閥共同圍剿紅軍。把道縣盆地布成一口袋陣,妄圖在湘江以東殲滅紅軍。
危急關頭,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迅速佔領道縣,搶渡瀟水,以轉入機動地域。1934年11月19日凌晨1時許,紅軍長征兵臨道縣城下。紅一方面軍先遣團準備搶渡瀟水攻克道州。當地6位老鄉在大雪天裡跳入瀟水,用木船打底,用木條、鎖鏈連綴起一座長130米的浮橋。紅軍以最小的代價順利過河,擺脫了敵人堵截。
四、湘水(湘江)
湘水,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屬長江水系。上游水急灘多,中下游水流平穩。向東北流經湖南省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至湘陰縣入洞庭湖後歸長江。
1934年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從廣西全州、興安間搶渡湘江,突破國民黨軍隊的第四道封鎖線。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以飢餓疲憊之師,與敵殊死搏鬥,浴血奮戰5晝夜,雖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付出極大犧牲,尤其是湘江兩岸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其中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和紅三軍團第十八團被阻止在湘江東岸,最後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壯烈的一戰,也是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湘江戰役之後,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
五、烏江
烏江,又名黔江,發源於烏蒙山東麓,支流眾多,流經貴州、重慶兩省,於重慶市涪陵匯入長江。
1935年1月2日、3日,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師第四團先後在烏江回龍場渡口和江界河渡口強渡成功。1月5日,紅三軍團第十團在茶山關渡口渡過烏江。至1月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把國民黨“追剿軍”甩在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
六、赤水河
赤水,中國長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黃而得名。位於雲、貴、川三省接壤地區,發源於雲南省,於四川與習水河相匯合後注入長江。
1935年1月中旬到3月下旬,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時而擺出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之態,時而又做出要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師之向,先後4次渡過赤水河,大破國民黨反動派圍殲紅軍於遵義之企圖。
尤其是二渡赤水,紅軍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佔遵義城,殲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多人,取得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長征中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之戰。
七、金沙江
長江可以劃分為上、中、下游河段,各個河段內再有細分,並有不同的名稱,從青海玉樹巴塘河匯口以下到四川宜賓岷江匯口稱為金沙江。金沙江干流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等省區,水力資源豐富。
金沙江從海拔五六千米的崑崙山南麓、橫斷山脈東麓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水流湍急,難以徒涉,是紅軍北上的一大險關。
1935年4月,中央紅軍佯攻貴陽,分兵黔東,誘出滇軍來援。當各路敵軍紛紛向貴陽以東開進時,紅軍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急進。中革軍委一邊派先鋒團直逼昆明,迫使雲南當局調兵回守昆明,一邊率主力迅速北上到金沙江南岸。
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主力全部從皎平渡等地渡過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優勢敵軍的追堵攔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八、大渡河
大渡河位於四川省中西部,發源於青海省果洛山。大渡河是岷江泥沙的重要來源地,流域內地形複雜,水力資源豐富。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準備渡過大渡河。5月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佔領了該地。5月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挑選17名勇士組成突擊隊。7時,強渡開始,快接近對岸時,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控制了渡口。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大渡河。
九、嘉陵江
嘉陵江發源於秦嶺南麓,於重慶市匯入長江,幹流與主要支流涪江、渠江在合川附近匯合。嘉陵江流域地勢,東、北、西三面較高,向東南方向逐漸降低。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為向四川、甘肅邊界發展,並配合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境地區的作戰行動,決定發起嘉陵江戰役。
3月28日,紅四方面軍發起渡江作戰。第1梯隊以偷渡和強渡相結合的方法,迅速渡江,殲敵一部,並向敵兩翼和縱深發展;第2梯隊亦渡江,加入戰鬥。至4月3日,攻佔閬中、劍閣、南部、昭化及劍門關,殲敵7個多團。隨後,紅四方面軍以第31軍主力包圍廣元;以第30軍一部進至青川、平武遲滯胡宗南部南下;以方面軍主力向江油、梓潼地區進攻。4月10日,紅軍包圍江油,並攻佔梓潼。14日和15日,紅軍集中4個師,在江油以南地區,擊潰援敵,殲敵4個團,並乘勝攻佔中壩、彰明。同時,紅30軍攻克青川、平武,紅4軍一部於21日攻克北川城,勝利結束此次戰役。
渭河,黃河右岸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鳥鼠山,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經隴西、武山、甘谷、天水等縣(市),於胡店進入陝西省境內,至潼關匯入黃河。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和紅一、二、四方面軍,長征先後經過天水地區,強渡渭河北上抗日。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翻越鳳凰山、挺進沿河鎮(新陽鎮),摧毀了地方民團,併成功北渡渭河。
1935年9月25日,紅一方面軍從漳縣新寺鎮過龍川河進入武山地界。次日凌晨,經鴛鴦鎮突破敵人封鎖,渡渭河北上。
1936年8月23日,紅四方面軍從漳縣新寺鎮進入武山境內,從鴛鴦鎮渡過渭河,繼續北進;軍部和九十一師留駐鴛鴦鎮、山丹一帶。10月8日,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奉命北上,經費家山,穿越榆盤去通渭。
1936年10月9日,紅二方面軍左路縱隊(總指揮部、第二軍、第三十二軍),分兵兩路,左路擊潰國民黨保安隊的堵截後,佔領洛門鎮。於當日深夜搶渡渭河。右路過渭河上北山,在禮辛與左路隊會合去通渭。
或過橋
或舟渡
或強攻
或巧取
各路紅軍將士
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共跨越大大小小
河流近百條
以血肉之軀譜寫了
一曲曲革命讚歌
資料來源:《中國河湖大典》《四川省志·地理志》《甘肅省志·水利志》《江西省水利志》《長征記》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