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
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今譯:
財富,不應該擔心得不到,而是要擔心得到以後,能不能妥善地把財富用到該用的地方;
俸䘵,不應當擔心來不了,而是要擔心來了以後,能不能做到享用它的時候問心無愧。
賞析:
無論盛世還是亂世,財富總是存在的。如果財富分配公正合理、給天下人共享,那麼這樣的社會是不會有憂患而且百業興旺、蒸蒸日上的。反之,如果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差距太大兩極分化,那麼內憂外患就一定會同時到來。
古代官員的工資,叫俸祿。俸是以銀錢的形式給付的,所以又叫俸銀;䘵是以糧米的形式給付的,所以又叫祿米。官員用不著擔心沒有工資,而應當時刻反省自己能不能對得起這些工資。要知道,爾俸爾祿,可全都是民脂民膏。
原文: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
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今譯:
金錢財富和權勢地位,最容易生起禍端。擁有了這些的人如果能做到忠厚謙恭,才能夠避免出現大的禍患。
人一生能享用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一定要做到節儉簡省,才可能福祿綿長。
賞析:
天下人都爭什麼?都爭金錢財富和權勢地位。如果你擁有了這些東西,不知道克己守法、恭謙行善,反而倚仗這些東西巧取豪奪、奢華無度,橫行不法、欺壓民眾,大禍臨頭是遲早的事。
民間流傳過這樣的寓言:李自成進北京,命裡本來有八十三年的江山,可是他山漢進城昏了頭,天天過年吃餃子,結果只坐了八十三天的江山,就玩完了。可見福不能暴享,人不能暴發。皇帝宮中攬盡天下美色,所以皇帝大都短壽夭亡。慢慢來、省著來才行哦。
原文:
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而後世乃假以謀富貴矣。
衣取其蔽體,食取其充飢,此衣食之實用也,而時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今譯:
耕種是為了維持生計,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這本來是耕讀的最初出發點。但是後世的人們卻把這耕種讀書這兩件事當成了謀取富貴的途徑。
衣服是用來防寒遮羞蔽體的,食品是用來維持生命充飢的,這本來是衣食最初的功用。但是現在的人們卻拿錦衣玉食來宣示豪華與奢靡。
賞析:
財富積聚到少數人手裡,它的功用也就背離了本初。封建時代多數人還沒有溫飽的時候,少數人則早就奢華無度了。古代有權勢者高官得坐、駿馬得騎,開衙建府、起居八座。
原文:
濟世雖乏貲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
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今譯:
雖然手裡沒錢去扶危濟困,但只要時時處處能有給人方便的心,就能稱得起長者;
雖然沒有發財掙錢的的頭腦,但平常過日子時時處處能做到計劃周詳,就不會窮困潦倒,也算是能人了。
賞析:
能不能受人敬重,並不在於錢多錢少,只要有一顆仁愛善良的心就行。當然這是在古代才是這樣。
“大富由天、小富由人”。當今社會只要勤勞節儉、精打細算,衣食無憂並不難。只是不要買房、別得大病哦。
原文:
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工夫;
福壽雖天生,還是多積陰德。
今譯:
儘管你有發達的命,可也不能整天蓋著被子夢想躺贏,還得拼盡全力下足功夫才行;
雖然天生福壽雙全,但還是得修善積德、不做惡事,富貴才能得以保全。
賞析:
命運有沒有?有。哪裡來的?你自己造的。“命由己心造”,是最有智慧的道理啊。你小時候勤奮學習、長大了走正道努力上進,自然落不在人後。你從小好吃懶做不學習、長大了坑蒙拐騙走邪路,牢獄之災肯定在前面等著你。
人的心像躁動的猿猴,最難控制調伏。同樣一件事,一百個人會存一百種心,這一百個人自然也就會有一百種結局。有人能始終控制自己的心奮力向上,就像大樹一樣向上拼命擁抱陽光、向下拼命紮下深根,心無旁騖凝聚力量,自然能成棟樑之才。有的人三心二意、邪念叢生,怎麼會有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