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二戰歐洲戰區作戰情況時,德國國防軍第20山地集團軍居然在戰爭結束時幾乎完好無損,這是什麼原因呢?實際上,這個集團軍從組建到最終投降,是個非常尷尬的過程,剛開始是20山地集團軍領著芬軍打蘇軍,後來又是芬軍反過來幫蘇軍進攻德軍。而防守挪威三年半的時間裡,30萬德軍居然只損失了不到3000人,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01組建第20山地集團軍,是德軍加強北極圈防禦力量的重要一環。
從國防軍第20山地集團軍的組建歷史看,雖然他的組建時間是在1942年6月22日,也就是蘇德戰爭打響一週年,但在此之前,它的前身拉普蘭德集團軍卻在1941年1月14日就已成軍,只不過這個集團軍負責的區域比較廣泛,涵蓋芬蘭北部、俄羅斯西北部、瑞典北部和挪威北部這些北極圈地區。
由於德軍的兵力構成非常複雜,尤其是蘇德戰爭打響以後,德軍在北極圈的部隊分成了兩夥,一夥是拉普蘭德集團軍,主要負責加強與芬蘭軍隊南下的進攻,一夥是挪威集團軍,主要負責北極圈防禦和海上運輸通道安全,確保德國所需的鐵礦石以及戰略物資的輸送。
當然,德軍之所以要在拉普蘭德集團軍的基礎上專門成立第21山地集團軍,是從兩方面來考慮的。一方面,蘇德戰爭打響後,芬軍並沒有按德軍預先號令在收復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後,繼續向南進攻,導致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的兵力不足;另一方面,德軍統帥部想將德軍與芬軍合併,迫使芬軍加入進攻行列,為此,阿道夫專門在芬蘭領導人曼納海姆75歲生日時前來祝壽,並承諾由曼納海姆親自指揮第20山地集團軍。
但曼納海姆在1939年蘇芬冬季戰爭中已經領教了蘇軍的手段,又發現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輸了閃擊戰,所以他採取了和稀泥和等靠觀望的態度,阿道夫只好把重點放在挪威方向,企圖阻止英軍從北極圈登陸。
從這個層面講,第20山地集團軍的組建是不成功的,既沒有達到德軍的戰略構想,還浪費了這個集團軍的資源。但芬軍的態度確是比較清晰的,在德軍抽調第20山地集團軍兵力增援挪威時,芬軍也是派出了一個滑雪機槍旅作樣子,一面與德國不能馬上撕破臉得過且過,一面又與蘇聯保持接觸避免戰事,目的就是不想跟蘇聯關係處得太僵,省得斯大林秋後算賬。
02拉普蘭戰役,蘇聯逼迫芬蘭與德軍分道揚鑣。
在二戰前後,有三個國家屬於風吹兩邊倒,成為牆頭草的角色,一個是法國,另兩個是羅馬尼亞和芬蘭,法國好在有戴高樂指揮的法國陣線爭了一口氣,還贏得了五常地位,但後兩個國家卻是扮演著左右不討好的角色,所以,當蘇軍展開大反攻以後,他們也只有察言觀色與德軍劃清界限。
前面講了,第20山地集團軍雖然歸芬軍指揮,但蘇德戰爭打得正火爆時,他們卻在芬蘭享受清福,原因就是曼納海姆在坐山觀虎鬥。但他沒想到蘇軍經過莫斯科戰役的洗禮以後越打越勇,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又打敗以後,芬蘭開始考慮後路了,不斷派特使與蘇聯講和,希望雙方結束敵對狀態,恢復友好關係。
此時,德軍也發現芬蘭起了外心,於是不斷把第20山地集團軍的兵力往挪威集結,並將小部分部隊留在拉普蘭地區,以保護附近的鎳礦資源。誰知蘇軍在與芬蘭講和時,提出了必須出兵共同打擊德軍的條件,用白話講,就是要芬軍納個投名狀。
1943年底,蘇軍準備先解決列寧格勒圍困戰問題,對芬蘭能不能反戈一擊也提到了議事日程,列寧格勒戰役結束,芬蘭與德軍劃清界限的日期也越來越緊迫,到1944年4月份,蘇軍就在加強制訂北上進攻芬蘭的計劃,6月份就展開了進攻,8月份蘇芬達成停戰協議,芬蘭宣佈與德國斷交,並要求德軍在9月15日前必須全部撤出芬蘭。
由於1944年戰場局勢對德軍不利,加上蘇軍大兵壓境,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司令洛塔爾·倫杜利克並不願意與蘇芬開戰,在不斷加速向挪威撤退的同時,也希望芬蘭從中協調避免戰事發生。但德軍的撤退還是沒有如期完成,大量儲備物資沒有運走,蘇軍決定在拉普蘭對德軍展開最後一擊,於是芬軍不得不以8萬之從對21萬德軍展開追擊,實際上,這場戰役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作戰,芬軍用實際行動向蘇聯表明了心跡。
03留守挪威的第20山地集團軍,打不贏出不來。
實際上,第20山地集團軍在芬蘭無所事事,撤到挪威以後仍然閒得無聊,1942年中期,德軍在北極圈有12個德國師,總共有32萬人,其中駐挪威的有8個師16.6萬人,駐芬蘭的有5個師15萬人。到1943年夏末,第20山地集團軍下轄有第18、第19、第36三個山地軍共7個師,挪威集團軍有14個師,包括1個裝甲師和1個空軍野戰師。
而到了1943年秋季,為應對蘇芬的進攻,德軍在芬蘭戰區增加到18萬兵力,其中陸軍15萬人,駐挪威的兵力也增加到31.5萬人,其中陸軍只有17.5萬人,在丹麥還有11萬人。所以,在蘇軍大反攻之前,德軍在整個北極圈的部隊共有60多萬人。
但是,隨著拉普蘭戰役的開戰,蘇軍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大舉向芬蘭和挪威北部地區進攻,而英軍也在南線向挪威和丹麥進發。此時,德軍統帥部已經無暇顧及北極圈的安危,大量德軍被抽調到其它戰區,到1944年11月蘇軍進攻挪威時,北極圈的德軍僅剩下30萬人左右。
那麼,說到這裡,人們是不是好奇,德軍為什麼不讓這30萬兵力增援本土作戰呢?一方面,阿道夫還在做夢,認為北極圈這條鐵礦石運輸線不能斷,像保留庫爾蘭集團20萬兵力一樣,仍希望留一手;另一方面,德軍也沒有精力來投送這50萬人,何況這兩股部隊都佔有堅固的防禦工事,能夠牽制蘇軍部分兵力。
不過,阿道夫的美夢還在做,蘇軍的大炮已經打到了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德軍的防禦陣地,德軍原以為這條防禦堡壘能抵抗一時,沒成想蘇軍輕鬆就結束了戰鬥,原因是德軍根本就沒想過抵抗,三年半的時間內,德軍在挪威的30萬人馬僅僅損失了不到3000人,可見他們過太平日子習慣了。
所以,當德軍宣佈投降時,第20山地集團軍是最後一支向盟軍和蘇軍投降的部隊,時間是1945年6月,還有一些流落到北極地區的海島,直到9月才得知德軍投降的訊息。讓盟軍吃驚的是,接受挪威德軍投降時,還有部分大口徑火炮和重機槍都沒拆封,火炮包著帆布,機槍包著油紙,在整個二戰期間,恐怕只有這支部隊能發生這樣的奇觀吧。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唯命是從害了保盧斯?心理負擔太重
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殲滅1個集團軍就成為轉折點?把希望打沒了
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為何分兵兩線作戰,能源短缺
二戰蘇軍女英雄莉莉婭,盛開在斯大林格勒上空的戰地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