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朝鮮戰爭因其懸而未決的結局而在美國被許多人視為是一場失敗的戰爭,但在朝鮮戰爭,美軍在一個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傷員的護理和治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傷士兵的死亡率為 4.5%。在朝鮮戰爭中,這個數字幾乎減少了一半,降至 2.5%。這一成功歸功於陸軍機動外科醫院與航空醫療後送系統——傷員後送和醫療後送直升機的結合。兩者在 1950 年之前被開發並在有限範圍內使用,但在朝鮮戰爭中,兩者——尤其是直升機——獨樹一幟,正如陸軍少將威廉·G·霍華德所寫,“從根本上改變了陸軍的醫療後送原則。”在戰爭期間,直升機醫療後送了超過 20000 名傷員。直升機飛行員約瑟夫 L. 鮑勒中尉在 10 個月內創造了 824 次傷員後送的記錄。 另一個例子明顯地突出了直升機後送傷員的影響。 第八集團軍外科醫生估計,在 1951 年 2 月 20 日後送的 750 名重傷士兵中,如果只使用地面交通工具,有一半傷員將會死亡。
機動外科醫院在朝鮮戰爭期間逐漸成熟,並在挽救許多生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升機首次被頻繁用作飛行救護車,以便及時將傷員送至最終治療設施。國家血庫建設快速推進,塑膠袋採血和運血等新技術快速推進。 防彈衣被開發出來,可以在提供保護的同時允許機動性,並被首次廣泛使用。 這些系統改進中的每一項都挽救了戰鬥中士兵的生命,並很快被用於民間部門挽救傷員和改善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
“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將軍稱,在朝鮮半島的傷員比以往任何戰爭計程車兵都有更好的康復機會。 這不僅是因為所個層次的醫療服務都得到了改進,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可以隨時被運送至主要的醫療設施。
軍隊機動外科醫院
軍事醫學和戰場衛生的重大進步護理是軍隊機動外科醫院的成立,目標是提供儘可能接近戰場的地方對傷員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因為有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顯示,如果傷員的傷勢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那麼他們的傷情就不會很好。
美國醫務總監顧問埃利奧特-卡勒稱:評“......我敦促延伸這個前沿手術,我認為外科醫生應該去找士兵,而不是讓士兵去找外科醫生。”機動陸軍外科醫院就是這種新型的組織,美軍1945 年 8 月 23 日宣佈組建軍隊機動外科醫院,組織和裝備表為其配備了 14 名醫生、12 名護士、2 個醫務兵、1 名准尉和 97 名士兵。
這個概念要求將一個擁有60 個床位的、基於帳篷的、卡車運輸的軍隊機動外科醫院配置在敵方大炮射程之外的前沿位置,以支援美軍每個師。 機動外科醫院指南要求將其拆解,裝載到車輛上,並且能夠在接到通知6 小時後出發。到達新地點後,它將在 4 小時內投入使用。
美軍1948 年名義上組建了五個機動外科醫院,但沒有配備人員或者為戰爭作好準備。當朝鮮戰爭於1950年初爆發時,第八集團軍只有 156 名醫務軍官,而應編制的醫務軍官應當是346人。美軍立即需要配備第 8054 後送醫院和第8055、第8063、第8076機動外科醫院。美軍動員了儲備,醫生很快被徵召。。
實際的機動外科醫院通常有60到100張床位,有些還進一步擴大至200個床位,因為擁有400 個床位的後送醫院因交通運輸系統差和戰鬥不穩定無力應對, 醫生有時治療傷員負擔過重,只要有傷員來,外科醫生就要工作。 奧托·阿佩爾醫生描述了他作為第806機動外科醫院外科醫生的第一天:“在我到達後第8076機動外科醫院七十二小時後,我的腳已經失去了感覺。我想,我沒有和任何人說過話……至少 12 個小時。”阿佩爾醫生在到達機動外科醫院進行了 80 小時的不間斷手術。
1951年,”聯合國軍“發動攻勢,機動外科醫院保持機動,幾乎每個月都在移動。1951 年下半年,各方齊心協力使機動外科醫院更接近戰鬥地點,通常大約距前線 20 英里。這被證明是在保證安全性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地快速運送傷員。相對輕閒的醫院工作人員被派往負擔最重的 機動外科醫院,因為它接收到了最大數量的的傷員。 1951 年,在朝鮮半島有五個美軍的機動外科醫院和一家挪威機動外科醫院(60 個床位能力)以支援美軍和聯合國軍隊。
傷亡率和醫院的救治活動頻率非常高。第8076 陸軍機動醫院1950年7月25日至1951年5月11日期間為作戰行動提供醫療保障:“共有15000名傷員在醫院運作的九個月裡得到了治療,醫院曾在 13 個不同的地點運作。 8 月 2 日至10 月 5 日在密陽,該醫院收治了 5,674 名傷者,並在二十四小時內進行了244 臺外科手術。 還有一次,這家醫院一天處理了 608 名患者……”
到 1952 年,朝鮮戰場的戰事已經穩定起來,機動外科醫院在停戰之前主要作為靜態醫院運作,1953 年,停火協議結束了朝鮮半島的戰事。 結果非常出色。 傷員在距戰場只有幾分鐘路程的機動外科醫院得到早期治療,重傷員迅速搭直升機後運,以及其他進展——都有助於降低傷員的死亡率。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傷員死亡率為4.5%,在朝鮮戰爭期間降至2.5%。
直升機後運
在朝鮮半島的直升機後執行動因為地形崎嶇,道路路狀差,而且戰線經常改變而不斷演變。第三空海救援中隊的一個分隊,其原來的任務是找回被擊落的飛行員,它開始收到陸軍部隊從山區陣地後運傷員的請求。每當其直升機不忙時,分遣隊就會做出回應。很快,它在成為醫療後運傷員任務的主力。
1950 年 8 月 3 日,前陸軍滑翔機飛行員和作戰官倫納德-克羅斯比上尉在大邱師範學院院子裡進行了一次直升機後運傷員的展示。這是一場令人信服的展示,一週後,第五航空隊指揮官授權使用直升機進行前線傷員後運任務。
1950年10月,陸軍醫務總監雷蒙德-布利斯少將訪問了韓國,他確信,醫療部門需要自己的空中救護直升機。副醫務總監 阿姆斯特朗少將(1951 年接替布利斯),成功把這個觀點帶到了陸軍參謀部。空軍和陸軍同意陸軍單位將提供前線傷員後送任務,空軍單位將傷員運至戰區外。
1951年初,四個陸軍直升機分隊抵達在韓國,擔負從前線後運重傷員的任務。 1951 年 1 月 1 日,第二次直升機分隊開始擔負任務,並配屬給到第 8055機動外科醫院。 1951 年 1 月,另外兩個直升機分隊,第三和第四分隊抵達朝鮮半島,第一直升機分隊於二月份抵達。三個分隊分別被配屬給一個在前線的機動外科醫院。 一個分隊有許多機械問題,從未開始執行,它的直升機被分配給了其他單位。
每個分隊由 4 架直升機、4 名飛行員和4 名機械師。兩個分隊都配備了貝爾H-13 直升機,一個分隊裝備了希勒 H-23直升機。每一艘直升機只有一名飛行員,並配備了兩個吊籃或吊艙以供擔架傷員使用。在異常良好的飛行條件下,可以同時攜帶一名可以步行的傷者。臨時措施有助於使直升機更安全地後送病人。塑膠袋和睡袋被用於給傷員保溫。發動機上安裝了軟管,以便在飛行時給傷員加熱。設計了吊艙蓋子來為傷員擋風。一種機械裝置可以使傷員在飛行時獲得血漿,直升機艙門也進行了改動,以容納管子,這樣流體就可以掛在機艙裡,並且不凍結。
海軍陸戰隊在使用直升機後送傷員方面也非常活躍,儘管他們沒有開發專門用於這項任務的部隊或飛機。海軍陸戰隊西科斯基 HRS-1 運輸直升機可以運送多達五名擔架傷員。一個海上觀察中隊VMO-6駕駛更原始的 HO3S直升機,它在仁川-首爾執行傷員後送行動,包括運送主要來自第 1 騎兵師的陸軍傷員。VMO-6 在 1951 年的前 6 個月後送了1396 名傷員。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執行了近 10,000 次醫療後送任務。
隨著美國海軍陸戰隊直升機角色的多樣化,他們的機組人員實施了各種現場改造。當被要求將傷員運送到後方,海軍陸戰隊發現擔架不適合 HO3S 的小機艙。所以他們去除了直升機一側的後窗,首先將擔架傷員的頭部送入艙,讓他的腳暴露在天氣中。
至1951 年 11 月 1 日,直升機已後運了8000名傷員,到戰爭結束時,將近 18,000傷員被直升機送往後方醫院。這種疏散傷員的新方法需要開發新技術,並適應最近部署的裝置,同時制定相關學說。 成功需要在艱難的戰術環境打破極限,創新新技術使其可行。在戰爭期間,迅速到達最終護理挽救了許多生命,那些無法在平均每小時 6 英里的崎嶇地面長途跋涉中倖存下來的患者被這種新的直升機系統迅速帶到手術室,他們的生存可能性因此增加。
防彈衣的首次大規模使用
防彈衣的首次現場試驗是 1951 年在朝鮮半島戰場上進行的,結果表明,美軍傷亡率的顯著下降,傷口的嚴重程度也大幅降低。從那時起,防彈衣已成為標準裝置並被大量美軍士兵在戰鬥條件下使用,以儲存部隊的戰鬥力。
陸軍總軍需局繼續發展它的全尼龍防彈背心,因為軍械部隊的測試似乎支援彈性尼龍在彈道上優於Doron板。 1952 年 2 月至 7 月,共計 1400新型陸軍防彈背心(T 52-1)被運往韓國。1952 年夏,遠東司令部要求立即供應最新的陸軍型防彈背心,以供分發給作戰部隊。該型號已完成現場測試,但該背心從未量產,無法立即提供。遠東司令部更喜歡陸軍防彈背心,但利用海軍陸戰隊的Doron 背心來滿足即時需求。因此,它採購了31017件的海軍陸戰隊防彈背心,它這次還定購了陸軍型防彈背心。這些陸軍背心的成本為每件39.04 美元。
防彈背心的真正功效是,防彈背心可以抵抗擊中背心的戰場上所有型別彈片的百分比。 防彈背心可以為彈片碎片提供高度保護同,對輕武器的射擊也可提供一定程度的防護,這取決於子彈的入射角和射程。 防彈背心可以防住以銳角和/或在飛行終點時速度降低的子彈。在其他情況下。在其它情況下,儘管防彈背心被打穿,傷勢的嚴重程度也顯著降低,因為傷害能量降低了。 確定當前防彈衣的彈道效能取決於精心控制的實驗室實驗,它的戰場價值具體跟防彈衣所頂住的彈片數量相關,在那個時期已經達到了68%。
為滿足戰時需求而加速的研發為軍隊在朝鮮戰爭中保護戰鬥部隊提供了一種工具。 防彈背心被證明可以有效減少和防止戰鬥中的彈道傷。執法部門人員隨後才開始穿著防彈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