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浣熊、貂和家貓在新冠疫情封鎖期間在城市相處融洽。
逃跑或爭鬥,吃或被吃,是野生動物的常態。競爭還是合作的生物群落是由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形成的。而城市環境是一個特例,因為人類的存在和影響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了遊戲規則。
從2018年開始,柏林的科學家在城市的花園中安裝了大約150臺野生動物攝像機,拍攝了數萬張照片。之所以選擇花園作為研究地點,是因為它們既能吸引野生動物,又能透過堆肥、農作物或寵物食物殘渣作為食物供應,是與人或家貓親密接觸的地方。
這些照片分析揭示了狐狸、浣熊、貂和貓在城市裡是如何與人相處的:狐狸、浣熊和貂這三種野生物種經常在城市裡出現,但在夜間幾乎沒有時間重疊,互相錯開覓食的時間。而所有野生物種都避開家貓。
參與研究的人在他們的花園裡安裝野生動物攝像機,當攝像機的運動感測器檢測到動物的運動時,該攝像機就會拍攝動物。研究揭示了城市環境中,中等體型食肉動物群落中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
新冠病毒帶來的封鎖,極大地提高了物種被記錄的頻率。在禁閉期間,花園中狐狸、貂和浣熊的總體數量有所增加,很可能是因為城市空間中的人總體數量有所減少。
雖然所有野生食肉動物在某種程度上都習慣於人類的存在,但它們透過在夜間集中活動來避免人類的遭遇,而夜間是人類活動最不活躍的時期。
有趣的是,記錄顯示:狐狸、浣熊和貂在城市這種人為主導的環境中使用相同的資源(翻垃圾桶,偷食物等等),但同時,它們在時間尺度上會盡量相互迴避,很少狹路相逢產生爭鬥。
家貓是一個特例:一方面,更多的貓出現意味著更多的浣熊記錄(浣熊非常喜歡偷搶貓糧);另一方面,當貓在場時,貂和狐狸都不太可能出現。
這表明了這四個物種的等級,其中貓作為與人類相關的寵物物種占主導地位。從另一個有趣的觀察結果來看,這一點尤其正確:貓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都不會避開其他動物,儘管它們的體重通常比狐狸和浣熊的體重要小。這種行為,通常被認為是擁有環境支配地位的代表。
看來,城市中,人類扮演著一個“超關鍵”物種的角色,以至於我們的寵物面對當地的野生動物,發揮著主導作用。
貓:“這是老子的地盤,懂?”
狐狸:“懂!”
貂:“懂!”
浣熊:“我要貓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