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就任廣東副都督。1911年。
“炯明誓為北伐中一人,斷不敢就副都督職任。”我的語氣帶有某種機構性地冷若冰霜。這一年以來,從廣州起義到武昌起義,自己從任職統籌部屬下的編制課課長兼排程課副課長到被同盟會南方支部派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再到今年,廣東軍政府成立,此時此刻我將要被推選為廣東省軍政府副都督。
我對面坐著廣東省政府的一名議員,一望而知是學養深厚的政客,希望他注意到我的長袍布鞋與小舊摺扇並不與現世官僚相類。更希望他能明白的瞭解,這個時候中國的政治氣候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空氣冷冽,不宜坐談。
“競存兄,武昌起義已經開始了終結滿清帝制的程序,現時的革命,立憲黨人、革命黨人群起而攻之,力量這樣大,倒不拘著廣東一處如何。”
這議員倒有一顆仁心。
我想起十多年前,我透過八股考試,中了秀才,之後意興闌珊。
列強瓜分中國的危險日益迫近,但滿族統治者既沒有眼光也沒有活力進行任何重大改革以挽救這個國家。中央政府被無知的王公、太監和慈禧太后所控制。
為了在太平天國時期籌集軍費而建立的臭名昭著的賣官系統到了和平時期仍在繼續。
這一期間,漢族人已經進行了許多次不成功的起義。最近的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
清末舊式的改革無所指望,我便以秀才的出身而加入同盟會。這似乎是件難以理解的事,同盟會革命至上,而我卻並不推崇革命流血。
廣東同盟會在化州起義,我被推舉為總司令,但是我以溫和的方式佔領了惠州。
如果需要對我自己作出價值判斷,那我不是一個激進的人,也不是一個浮躁的人。
許久,我收起遙遠的回想,輕輕地說“孫先生西化的厲害,想必是要將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
很多行為是無聊之舉,開國會如此,政體之爭亦如此。從前我作廣東諮議局議員時,曾無數次構想自治並付諸實現。但時光悠忽一瞬,時局卻並未轉變。
國家處此無可如何之時,隨波逐流為之而已。
但是我總不能夠停止思索。
“孫先生要緊跟世界潮流,廣東此時凋敝至此,還要跟嗎?”
我不由心驚。
我進入粵中清掃桂系勢力以來,誓要平定廣東然而廣東沒有一日平安,綱紀、財政、糧食、安全,大小問題一同爆發,像遠處近處的悶雷在心中發出爆炸的聲響。
在這種情境之下,老百姓食尚且果腹,什麼共和是絕無人想的。更何況實現共和又起殺伐之事,我不忍再讓老百姓的處境更艱難許多。
我看向我對面坐著的議員,他面色潮紅,眼光閃爍,放下了政客慣常帶有的警覺,說“此時應召集臨時省會——”
“北庭未覆,炯明北伐之志,未嘗須臾忘。”我截了他的話,雖然語言果決,但是我希望他能看出我臉上鬆懈的疲憊,同時希望他能看出我的期待。
“競存兄有志北伐,是國家的幸事。然而孫先生志在國家,競存兄志如何?”
他竟敢說這樣的話?
他當然知道我心中所繫,我推行地方自治並不低調。但他竟然要我公開表明我的政治論調?
我需要有人認同我,支援我。但絕不是當此天翻地覆之時。
何況孫先生的革命,我早已親歷。多少流血與犧牲歷歷在目,革命理想就要實現,此時是斷不能後退的。
而這名議員卻彷彿早已看到了我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決心,看到我無法壓制的在心中翻騰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