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被聯創吸引,是因為他的豪華客戶陣容,Mobileye、英偉達、華為、特斯拉、FaceBook,以及之後的蔚來。
一個歷史上經營並不出色,處在江西一隅,名不經傳的小公司,說他有一串萬億級客戶,我的第一反應跟很多人一樣,這個公司是不是在吹牛?再翻看管理層近幾年財報中的經營表述,車軲轆話重複了一遍又一遍。豪華客戶名單越拉越長,經營資料就是不見起色。
信還是不信,成了一個問題。
透過反覆查閱聯創的對外公告、交流紀要,判斷聯創和這些廠商的合作性質,以及聯創的技術路徑可信度後,慢慢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聯創在高階車載鏡頭上的技術確實很牛,牛到讓這些萬億廠商願意向他丟擲橄欖枝。
但是,有一個疑問一直困擾著我:全球有技術、有資金、有產能的公司一大堆,歷史的聚光燈為何落到聯創頭上?
要知道,鏡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是發達國家玩剩下的,德、日廠商的鏡頭生產技術至今還領先中國。
智慧手機、汽車鏡頭也做了小二十年,培養了不少重量級供應商,為什麼特斯拉、華為們會找幾乎還沒有產能的聯創?
最近,大概把這個事情搞明白了。
鏡頭這玩意,原來最大的市場是膠片相機,以及後來的數碼相機。
玩得最好的當然是德國廠家,卡爾蔡司、萊卡至今依然是高階相機鏡頭的代名詞。
日本企業後來居上,佳能、尼康、富士鏡頭廠商一度佔據了全球相機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
相機數碼化,讓德國產商逐步從生產加工轉向了醫療、顯微鏡、工業檢測等產品附加值更大的領域。
數碼相機手機化,又讓日本廠商逐步轉向了光學檢測、裝置製造、新材料等領域。
鏡頭加工製造這活,慢慢就由中國企業攬下了。
就這樣,手機攝像頭,監控攝像頭、車載攝像頭的市場份額,中國企業拿下了大半。
到這為止,還沒聯創什麼事。
聯創的命運轉折點有兩個,一是手機玻塑鏡頭,二是ADAS鏡頭。
這兩種鏡頭都要用到非球面玻璃鏡頭,尤其是車載ADAS鏡頭要求更高,ADAS鏡頭跟普通車載鏡頭不同,不但要求看得清,低相差,還要耐高溫,長使用壽命。
非球面玻璃鏡頭不能用打磨的方式加工,得用模具一次成型,能生產這種鏡頭的廠家極少。
過去幾年,聯創一直在做運動鏡頭,在這個小眾市場裡,聯創的市場份額挺大。運動鏡頭對鏡頭耐用性要求更高,主要使用玻璃鏡頭,這讓聯創在這方面有了技術積累,於是便被這些大廠看上了。
華為正是因為玻塑鏡頭找到聯創,一開始就說:“產能太小了”。本來早就應該放量,結果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和華為的手機鏡頭合作未能大面積開展。
整車廠、方案公司、tier1們也就紛紛找到了聯創。
這一切就講得通了——過去,模造玻璃鏡頭因為市場容量太小,未被巨頭把持,也缺乏這方面的持續積累和戰略規劃。
因緣際會,一陣大風,忽地把聯創吹向了歷史的舞臺中央。
可以說,擺在聯創面前的,是一個歷史性機遇,改變命運的機遇。
正如傻里傻氣的郭靖遇到了洪七公,憑什麼?主要是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