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這個概念,是近代才有的,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不過在先秦時期,對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特徵的人也是有區分的,在古籍中稱為“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秋《左傳》中提及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今我國有56個民族,在世界上也是民族最多的國家,在曾經的朝代更替中,也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統治政權,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女真族建立的金國,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這樣的繽紛的歷史就註定中國註定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
現如今56個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就是漢族,漢族中的“漢”字來源於漢朝,中國第一次被全世界知道,就是有賴於漢武帝打通了絲綢之路,讓西域諸國,也就是現在中亞和歐洲知道了,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強悍且文明的國度,自此中國人民被稱為漢族。那讓人不禁發問,漢朝之前的漢族叫什麼呢?
中原文明在漢族之前有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那時候叫華夏族。其實這個名字還可以追溯到更早。早在三皇五帝時期,當時還沒有建立王朝,所以還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著。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在周朝時,華與夏同義不同字,甚至到了春秋時期孔子也曾經曰過“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聖人也認為“華”亦即“夏”。到了唐朝對華夏一詞又有了新的註解: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裡的說法是在闡述中國是禮儀之邦,對華夏一詞,有了更深層次的文化沉積。
可以追溯的比較著名的華夏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其中以有巢氏為首,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經過一番爭鬥後,最後由黃帝統一,他們在長江黃河流域留下了眾多的文明遺蹟,這也是中原古文明的開端。
三皇五帝之後,夏啟代禹建立了夏朝,我國最早的朝代,從這時起由禪讓制改成了世襲制,從此開啟家天下的時代。後來商代夏,周滅商,華夏民族的稱號一直在世襲傳承。
西周滅亡後,東周時的周天子已經無法在維繫統治,西周分封的諸侯們開始了爭霸,春秋時期華夏族與蠻夷的尊卑觀念很強烈,中原的地區以晉、齊、秦為代表的華夏正統非常排斥蠻夷,齊桓公就是利用“尊王攘夷”這個大義當上了春秋第一霸主。
值得說一下的就是中原地區排斥的蠻夷,當時評定標準看得不單單隻看出身,還看為人行事。楚國祖先祝融氏曾經幫助黃帝戰敗蚩尤,因此他們自認為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但楚國因長期與南蠻民族相處,為人行事與中原地區顯得格格不入,因而被排斥在外。《左傳》中就有記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裡的族就指的是華夏民族,“非我族類”指的就是楚國。楚國直到楚莊王時期開始效仿中原的禮制,這才被中原認可,此後才有了五霸中的楚莊王。
時間來到“三家分晉”後的戰國,禮樂崩壞後的時代,戰國七雄也變得不怎麼在乎所謂的正統身份了,畢竟當時最正統的周天子都被韓國、秦國打了,為了有更多的凝聚力,因此有了獨特的稱呼,都以各自的國家自稱,齊國人叫齊人,楚國人叫楚人,這也是華夏民族分裂的開始,這就是多民族的起始點。
戰國最後以秦國橫掃六國統一天下而告終,秦朝的統一為了顯示自己是正統,所以秦國也繼續沿用了上一朝使用的華夏族。
秦歷二世而亡,劉邦擊敗項羽後,建立的大漢王朝。七十年忍辱負重後,漢武帝屢次主動出擊攻打匈奴,捍衛了領土完整,抵抗外族入侵,更是打通了絲綢之路,將大漢的國威傳揚到了番邦,漢族這一稱號橫空出世。
自漢朝開始之後,中華民族雖然有了漢族一稱,但是華夏族這個稱呼也沒有泯滅,而是一直流傳到了至今。無論中國人是被稱之為華夏族還是漢族,都是歷史賦予每一箇中國人的印記。中國人既屬於華夏一族又屬於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