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董、亂世黃金,這是收藏界一句著名的老話。
但其實,這句話也可以改成:盛世古董,亂世白糖。
從二戰日本的白糖經濟,到中國抗美援朝的星期攻勢,白糖一直在左右戰爭的走向,進而影響文明的脈絡。
二戰後期,由於盟軍的長期封鎖,日本士兵和普通百姓皆無糖可吃,糧價、肉價漲了20倍左右,官方渠道糖價直接漲了300多倍,黑市上最高甚至飆到了700多倍。
戰後駐紮日本的美國大兵,可以用軍糧向日本人換取一切想要的東西,士兵們通常用幾塊巧克力,就能換來“大和撫子的溫軟”,這是日本最深的文化傷痕。
在和平時期,白糖是小孩們的最愛,是大人們常用的調味品,但是放在戰爭時期,哪怕只有幾十克,也有機會挽救一個戰士的性命。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糖分是人體最不可或缺的物質之一,也是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獲取的營養成分,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有70%靠糖來供給;而在戰爭時期,士兵們的體力消耗成倍增長,如果想持續維持高強度作戰,糖分的補充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每次戰鬥結束後,士兵們補充營養的最快方式也是短時間內食用大量糖分。
由於前線戰場不可能有餘韻讓士兵們吃上一頓現做熱飯,因此每個國家的單兵補給包中,都會提供大量含糖食物和飲料,單單是100斤的麥芽糖,就能補充150個戰士一天的能量,如果想用大米或者麵粉來滿足相同的能量攝入,那重量差不多得翻上一倍。
如果我們把時間撥回到二戰時期,靠著戰爭財收割了鉅額財富的美國,就已經能夠保證給每一個士兵的軍糧中,提供每天至少兩大塊巧克力,一把糖豆以及數塊餅乾和咖啡的地步。
到了越戰時期,美軍士兵的軍糧裡出現了“能量膠”,味道極其齁人,幾乎可以算是純糖食品,但能夠提供的能量也非常可觀,而且這類食品的保質期通常特別長,加工而成的醃漬食品也能很久都不腐壞。
得益於強大的後期能力,美國甚至能時常給士兵供應冰淇淋和可樂,美軍飛機空投可樂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吧。
自二戰後,“閃電戰”開始聲名鵲起,由於戰爭的開始十分突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後勤力量能在短時間內做好充足準備,而且士兵們的負重有限,只能儘可能的利用有限空間攜帶更多輕便且優質的補給。
當初抗美援朝時期,我方戰士每次出擊只能持續一個星期的攻勢,就是因為每人身上的武器彈藥及食物,只能維持一個星期,然後就必須後撤等待後勤補給。
再比如二戰時期的日本軍糧,為了節省空間,有一種以奶粉、麥芽糖和葡萄糖,壓制而成的高熱量食物,每塊淨重大約只有8克,熱量卻能達到600卡,算下來每人每天只需要吃10塊,就能基本滿足人體的熱量需求。如果每人都能夠攜帶1公斤,在不考慮水源的情況下,就意味著能夠持續進行10天以上的戰鬥。
當然,水源問題日本人也想到了,不過他們算是另闢蹊徑,不是想著怎麼讓士兵獲得乾淨的水資源,而是讓士兵們“不會感到那麼口渴”。方法也是利用糖分,士兵們的軍糧中會有紅綠黃色的糖豆,這些糖豆都是酸甜口味,吃下去之後會刺激唾液腺,利用大量分泌的口水來緩解口渴,即使一直吃壓縮餅乾,也不會著急找水喝。
對於輕傷傷員來說,如果沒有辦法及時得到救治,那麼白糖或許還能救自己一命。
在傷口處撒白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毒殺菌,可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性或者延緩感染速度,現在民間還保留有往傷口撒白糖的治療辦法。
不過更進一步來說,糖還是一種能夠製作酒精的好東西。糖加熱變成糖漿後,再加工一下可以變成乙醇,乙醇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燃料新增劑,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車輛甚至可以直接用乙醇當燃料,儘管效能和安全性遠不如汽油,但總比汽車直接趴窩強吧?
而藥用乙醇在戰時的需求量更是以百萬噸來計算,儘管白糖不是生產酒精的唯一原料,但它是生產乙醇的主要原料,所以如果發生戰爭,糖類絕對是硬通貨之一。
巴西等拉美國家盛產甘蔗,在國際油價上漲時,他們會可以主動降低白糖出口量,然後把其他白糖加工而成的生物乙醇摻進汽油,畢竟賣油可比賣糖賺錢多了。
樸實無華的白糖不僅能夠成為士兵們的救命稻草,在某些“民間大師”手中,白糖還能搖身一變,成為取人性命的炸藥。
敘利亞這個國家長期處於戰亂之中,平民們的生活物資十分缺乏,基本上都被軍閥搜刮得七七八八,而一位擁有十餘年戰爭經歷的“民間炸彈大師”,在血與火中鍛煉出了一個本領,一個主要用白糖和化肥就能製作出炸藥的本領。
這種烈性炸藥的爆速甚至能達到每秒3200米,如果按照一定比例新增某些化學成分,還能直接把白糖做成火箭彈發射藥,雖然在正規軍眼中,這種炸彈只能算是不入流的貨色,但每年死於簡易汽車炸彈計程車兵,可比高科技武器殺死的人多得多吧?
人類最早能夠“吃糖”靠的是蜂蜜,但這玩意兒的產量是不定的,而且那個時候可沒有養殖蜂蜜的能力與技術。當甘蔗製糖和甜菜製糖這兩種技術被髮明後,人類也沒有過上隨便吃糖的日子,原因很簡單,這東西實在是太暴利了。
17世紀初,在歐洲你要是擁有6斤左右的蔗糖,就足以購買一整套質量上乘的步兵甲,而我國的蔗糖甚至還受到了各階層的瘋狂追捧;在美洲殖民地大面積種植甘蔗之前,歐洲人很少有糖吃,只有身居高位的人才有資格享用到糖,由於當時沒人意識到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微笑時露出齲齒,是貴族們展示自身高貴階級地位的方式。
黑奴貿易興起後,除開棉花外,最需要黑奴的就是甘蔗園,甘蔗讓大量資本家賺得盆滿缽滿,也讓大量黑奴死在了異國他鄉,而位置偏僻的日本,就是最晚吃上糖的那一部分人,基本上各個國家都透過蔗糖貿易,賺走了日本國內的金銀資產,如果單看1661—1708年這幾十年時間,日本人因購買蔗糖,就付出了1億多斤銅的代價。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自然資源十分匱乏,而白糖對於日本來說更是稀少,不管是甜菜製糖還是甘蔗製糖,日本都缺乏地理優勢條件,因此日本人在二戰剛開始時,就刻意攻佔了一些產糖區,保證國內和軍方的白糖供應。
日本人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在預計擄取的戰略物資中,就有每年60000噸糖漿的計劃。
換句話來說,你不僅能用黃金在日本做生意,白糖同樣也是來者不拒。
相比起歐洲列強國家來說,中國在1960年才正式把糖納入戰略物資,從時間點來看算是很晚的了,而且中國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白糖,國產白糖供應量只佔需求量的三分之二,雖然咱們也是世界上較少的同時採用甘蔗製糖和甜菜製糖的國家,但不得不說,在甜菜製糖技術這一方面,我們和國際先進水平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我國目前甘蔗種植面積大概在2000萬畝上下,甜菜種植面積只有350萬畝,用於甜菜機械化精量播種的遺傳單粒種,基本上都是靠進口,對外依存度超過95%,國產甜菜種子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在含糖量和抗性上已經和世界水平並肩,就是產量稍微有點遜色,大概略低10%到15%左右,而真正限制國產甜菜種子的,就是加工技術。
甜菜種子的發芽率和加工技術有關,普通種子經過加工後會變成包衣丸粒化種子,這層包衣含有肥料、殺蟲劑等等,可以在甜菜生長過程中提供諸多助益,但是因為技術不成熟,許多包衣無法在遇水時自動崩裂,所以國產甜菜種子發芽率與進口種子發芽率要低上10%—15%左右。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白糖能夠提高人體對鈣質的吸收,維持機體能量,還能起到保肝解毒的作用,對於戰士而言,白糖更是補充體力、能源的絕佳方式之一,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如果中國甜菜製糖技術始終落後於人,這終將是個不小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