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擇瑞
編輯|嘉辛
一個人一天要在手機上花費多少時間?截至今年9月,這個數字是6.6個小時。
作為對比,4G鋪開前夜的2013年,近80%的網民使用手機的時長不超過4個小時。
使用者停留時間從短到長的過程中,螢幕始終是最重要的感官入口。
回溯手機產業發展史,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娛樂需求,手機廠商圍繞螢幕做了諸多嘗試,在一輪又一輪內卷中,他們讓螢幕變得足夠大、讓屏佔比越來越高。
再到這兩年,手機廠商們齊衝高端,摺疊屏作為一個新物種走進了他們的視野。但自2018年誕生以來,摺疊屏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至少到目前為止,它的市場潛力還遠未爆發。
摺疊屏也陷入了真偽需求的爭議,持不看好態度的人們質疑,為了更大的螢幕,喪失掉手機原有的便捷性是否必要,何況還要付出更高的價格。
這種爭議用四個字可以完美概括:華而不實。在過去,身背這個爭議的是8848,它一度是全球手機市場的價格天花板,追求“實用奢華”,講究材質稀有、手工工藝,定位高階人群,但這種定位與市場需求產生了偏差,最終慘淡收場。
那麼問題來了,摺疊屏手機到底是不是“華而不實”?它又會不會成為下一個8848?
01 內卷:螢幕戰事
智慧手機發展初期,螢幕並不是重要的賣點。
2011年小米1的釋出會上,雷軍重點宣揚的賣點有兩個:一,最好的安卓系統手機硬體,國內雙核1.5核,全球主頻最快;二,首款以網際網路模式開發的手機作業系統MIUI,千變主題和首創的百變鎖屏。
再比如,那段時間vivo的主打賣點是音質+拍照、還未死掉的金立主打賣點是續航和超薄。
2016年之後,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結束高位增長狀態,銷量的複合增長率,從前幾年的22.4%,跌落至後面五年的5.7%。
這意味著手機市場邁入成熟期,進入存量階段,行業也體現出了新的特徵:
一是產品同質化趨向嚴重,2015年雷軍就曾對媒體表示,智慧手機的創新到了瓶頸期;二是廠商的差異化賣點消失了,競爭真正進入拼刺刀的階段,產品側的核心賣點集體轉向使用者體驗。
螢幕作為人機互動的最核心入口,直接影響使用者的使用體驗,關於螢幕的戰事也走向激烈。
我們可以將這場螢幕戰事分成兩種來看:一種是顯性的戰事,體現在螢幕尺寸、形態、屏佔比等方面;另一種是隱性的戰事,主要體現在顯示面板上。
先來看顯性的螢幕戰事。
第一個階段是大屏手機成為趨勢。三星在2011年底釋出了5.3英寸的GalaxyNote,定位是介於大螢幕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間的行動通訊產品,憑藉著大屏手機,三星奠定了安卓旗艦地位。
再到2015年9月,蘋果釋出5.5英寸的iPhone 6s Plus,大屏手機正式迎來春天。iPhone 6系列也因全面擁抱大屏實現了創紀錄的銷量增幅。
很快,一眾手機廠商加速追趕大屏潮流。東吳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2015年5.5英寸螢幕以上的手機佔比不足20%,如今這個佔比已經接近一半。
第二個階段是全面屏成為新的焦點。小米MIX是潮流引領者,它的屏佔比是91.3%。
圍繞屏佔比的提升,市場上有兩種主流方案:基於螢幕顯示方案最佳化ID、透過曲面屏實現無邊框。
在對ID的最佳化上,手機廠商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將攝像模組置於螢幕下側、隱藏式攝像頭、滑蓋式設計、雙屏版、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等。
但這些嘗試後,他們大多數都沒有實現產品迭代,僅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成了較為主流的市場選擇。
對曲面屏的追逐則成了手機廠商的標配,這就回到了我們上文提到的“隱性戰事”——顯示面板之爭。
眾所周知,顯示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從LCD(液晶顯示技術)到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現技術),至少在2016年以前,LCD都統治著手機螢幕,OLED則主要應用在播放器、數碼相機、隨身聽等小尺寸顯示器件上。
OLED面板有個最大的優勢,它可以實現曲面顯示。
2010年以後,三星SDC大舉推進OLED技術,並在自家的高階手機領域廣泛應用。再到2016年,蘋果宣佈採用OLED屏,並與三星簽訂了每年採購一億塊OLED面板的合同,OLED開始取代LCD成為主流的顯示技術方案。自此,AMOLED螢幕開始在手機行業大規模商用。
當然蘋果至今仍未推出曲面屏手機,它看中的是OLED螢幕更佳的顯示效果,但國內的手機廠商們,瞄準的是曲面屏市場。
當時三星在整個AMOLED螢幕市場幾乎壟斷,2016年市場上99%的AMOLED面板出自三星,尤其是柔性屏。這一年全球柔性屏AMOLED螢幕一共為0.6億片,三星自己就用去了五分之一,它還要向蘋果供應部分柔性屏。
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在供應鏈管理上出現漏洞的廠商很快遇到了危機。
典型如小米,由於當時供應鏈的負責人得罪了三星高管,對方決定不再向小米供應螢幕,這導致小米曲面屏手機note 2的釋出推遲了一年,轉而選擇其他供應商。
結果這款手機發布後,出現了暗斑、陰陽屏、側面漏光等螢幕品控問題。雷軍後來親承,當時的小米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02 摺疊屏:是不是最佳形態?
關於螢幕顯示的體驗最佳化,到曲面屏這裡並沒有結束。
一方面,廠商們想透過技術創新,實現接近百分百的屏佔比,比如已經量產的小米MIX 4的屏下攝像頭方案。
另一方面,螢幕尺寸幾乎沒有增加空間的前提下,他們的選擇是,增加一塊螢幕。
2018年柔宇科技釋出第一款摺疊屏手機FlexPai後,2019年初三星釋出首款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僅僅四天後,華為也釋出了首款摺疊屏手機Mate x。同期,小米、蘋果乃至微軟等,都已經在儲備摺疊屏的相關技術。
當時市場上有分析稱,2019年會是摺疊屏的爆發元年。
按現在的進展來看,外界對摺疊屏的樂觀預期是一場誤判。DSCC預測的資料顯示,2021年摺疊屏手機的出貨量預計超過900萬,其還預測2022年的全球出貨量將增至1800萬至2000萬臺,但即便如此,摺疊屏的市場滲透率仍只有2%。
這個滲透速度有多慢?我們可以做個簡單對比:
自2016年OLED螢幕流行以來,到2018年,OLED螢幕生產面積便佔到了總手機螢幕生產面積的30%;預計到2023年,這一比例將達到50%。
導致摺疊屏市場進展緩慢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技術不成熟;
市面上的摺疊屏方案大概分為螢幕外折、螢幕內折、螢幕向下彎折、折三折這幾種方案,為了讓螢幕能實現180度彎折,有兩點尤為關鍵:螢幕本身及鉸鏈技術。
目前來看,柔性OLED面板是摺疊屏的唯一螢幕方案,但柔性螢幕在高頻率、長時間的彎折下,也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傷,進而影響螢幕的使用壽命。
再加上OLED屏模組本身薄且多層結構的特性,要實現出色的可摺疊功能,需要在儘可能降低螢幕模組厚度的前提下,增加各層結構強度,比如偏光片、螢幕蓋板、薄膜、OCA膠等,技術難度較以往更大。
鉸鏈面臨的最大難題,則是如何保證在更高頻率的使用程度下,依舊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果。
第二,高成本低良率;
一方面,AMOLED面板本身成本較高。據DSCC資料,三星Display7.3英寸AMOLED可摺疊面板目前的生產成本接近180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降至90美元。
廠商不同的設計語言也決定,顯示器製造商只能為一個品牌開發一次,模型無法複用,進一步抬高了螢幕開發成本。
另一方面,OLED螢幕從直面屏到曲面屏再到摺疊屏,生產量率是逐步下降的。有媒體報道稱,國內OLED面板良品率高的在80%左右,曲面屏則在40%-50%左右,而難度係數更高的摺疊屏良率只會更低。
比如京東方在2018年三季度時,6.39寸QHD+柔性AMOLED面板良率僅僅超過10%,到四季度改善至30%。
以上也是當前摺疊屏手機售價高昂的主要原因。
第三,應用適配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OPPO前副總裁沈義人曾提到,手機作業系統對於分屏的應用、高解析度的應用、多資訊處理的最佳化,實際上還未完全跟上。
這進而導致,如果摺疊屏手機缺乏足夠的出貨量,應用開發者很可能缺乏為摺疊屏進行最佳化的動力,因進一步影響摺疊屏手機的使用體驗。
一旦摺疊屏缺乏與硬體相適配的軟體生態,這將成為它最大的軟肋。
03 供與需:誰才是摺疊屏的命脈?
來到今年下半年,摺疊屏手機市場開始變得火熱起來。
先是OPPO在12月中旬釋出了首款摺疊屏手機FindN,緊接著,榮耀在12月22日官宣即將推出首款摺疊屏手機magic V,華為新一代摺疊屏手機P50 Pocket也將在12月25日釋出。
此外,小米MIX Fold2訊息不斷,vivo傳出將於明年初發布首款摺疊屏手機,蘋果也有望在2023年釋出首款摺疊屏手機。
至此,手機行業的主流玩家都加入了這場新的螢幕戰事。但影響戰事走向及摺疊屏滲透率的,在短期內很可能不是手機廠商,而是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
我們在上文中提到,技術難題、高開發成本、低良品率,是制約摺疊屏手機發展程序的重要原因,這些難題統一集中在生產端。也就是說,當前摺疊屏手機最大的痛點,並不是能不能賣出去,而是能不能穩定供貨,以及把質量提上來、把價格降下去。
摺疊屏手機的核心在於螢幕,柔性OLED面板又是當前唯一的螢幕方案,因此,OLED面板產業將成為關鍵。
這就涉及到兩個變數:一是行業供給格局如何變,影響的是產能;二是良率爬坡的速度有多快,影響的是產品本身。
2016年以前,全球柔性OLED面板產能幾乎全部集中在韓國三星顯示手中,市場份額超90%。
柔性OLED產線具有資本開支大、技術難度高、良率爬坡時間長等特點,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面板廠商目前已基本退出柔性OLED領域的競爭。
在整體趨勢上,中國OLED面板廠商將加速搶佔市場。我國自2018年起OLED份額便不斷提升,未來柔性OLED行業的競爭,將集中在中韓兩國之間展開。
現在,最有可能打破三星一家獨大格局的是京東方。2020年,中國AMOLED面板在全球的市佔率是13.2%,京東方柔性AMOLED面板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則高達86.7%。
從產能來看,興業證券在今年8月的一份研報中指出,當前全球範圍內有25條OLED生產線投產。其中,京東方規劃中的AMOLED產線共計5條,4條已經建成投產,仍有一條重慶的B12線在建,規劃總產能為252K/月。
研報同時指出,若已投產產線均能達到滿產,大陸產能將達到602K/月,預計佔全球產能的41.7%,而若所有產線能達到滿產,大陸月產能將達到922.5K/月,佔全球50%左右。
也就是說,未來在柔性AMOLED面板製造環節,國產化極有可能成為趨勢。此前華為Mate X及Mate xs所採用的摺疊螢幕便由京東方獨家供應。
但OLED本身的材料構成中,發光材料佔據生產成本的31%左右——在上游材料供應環節,美、日、韓在市場上仍處於壟斷地位,較難實現國產化。
拋開上游材料供應環節不談,隨著越來越多手機廠商進入摺疊屏手機市場,預計上游面板廠商的產能利用率會持續走高,良品率也將在不斷試錯中實現提升。
當產品成熟度逐漸提升、供應更加穩定,手機廠商的成本隨之降低,終端價格也極有可能實現下降。
據DSCC資料,三星Display7.3英寸AMOLED可摺疊面板目前的生產成本接近180美元,其預計到2022年可摺疊屏生產成本將降至90美元。
現在摺疊屏產品的降價訊號已經開始顯現:一兩年前,摺疊屏手機的發售價普遍在15000元以上,去年底,小米MIX Fold的價格是9999元,再到剛剛釋出的OPPO Find N,價格已經下探至7699元。
但摺疊屏手機依然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號:它到底是不是偽需求?又能不能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在OPPO Find N釋出之前,小米MIX Fold是市面上價格最低的摺疊屏手機,如今它釋出不足一年,但在電商平臺上的售價已經跌去了超過3000元。
最直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賣不動。
有媒體報道稱,在二手交易平臺,曾有不少人以近10萬高價求購華為摺疊屏Mate Xs,它的官方最低售價是16999元,但如今消費者以3000-6700元就能買到。
如此一來,關於摺疊屏,擺在廠商面前的實則是一道選擇題,摺疊屏手機到底是一款該走量的產品,還是一款戰略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產品?
選前者,他們要擔起賣不動的風險;選後者,他們無異於承認,摺疊屏手機的大熱是一場虛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