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每一卦為什麼是六爻?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八經卦是三爻,兩個經卦相疊,變成的六十四卦,自然是六爻。
但《周易·繫辭》認為不那麼簡單,六爻之所以是六,《繫辭》認為來自於天地人三才及其各自的陰陽。
《繫辭》說: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意思是說:
《易》作為一本書,所蘊含的哲理廣大深遠,無所不備,其表現就是包括了天道、人道和地道。如果只有乾坤所代表的天地之道,那麼天地也不成其道,天地之道之所以有意義,還在於天地之間人的出現。只有人這一觀察者、參與者的出現,世界的呈現才被賦予意義。所以,天地人三才缺一不可。
《繫辭》還曾說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意思是天下萬物都是來自於“感”,這個“感”正是人的感官對外部世界的感應。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重點也在一個“知”。誰能知?自然是人知。如果沒有人去感知,天下的美與惡、善與不善、有與無等等陰陽分野就不存在,沒有陰陽的展開,這個現象世界也就是不存在。所以,只有人的參與,才完成了天地人三才的建立;只有天地人三才的建立,才有了現象世界的呈現。
關於這一點,作為現代前沿科學的量子力學也持有同樣的觀點。當人沒有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是一團瀰漫的波;當人來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波函式坍縮,這個世界才呈現出確定的現象。
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繫辭》的作者已經建立了天地人三才的思想。
根據《繫辭》的解讀,這個天地人三才也正是《周易》六爻思想的來源所在。而我們知道,《周易》作為世間法的最高智慧,最基礎的觀念就是陰陽。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陰陽,這就是“兼三材而兩之”,二三得六,所以是六爻。因此,《繫辭》說:“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繫辭》接著解釋說:道因為有變動,所以稱作爻。爻的本義是筮策變動的樣子,所以爻代表著動。爻有等差,也就是有陰有陽,所謂的柔爻剛爻,對應於物的陰與陽。這些陰陽之物的相雜,形成了文,也就是各自顯性的表現。有了這些不同的表現,吉凶因此而生。
其實《繫辭》的這段文字,與其說是講六爻的來歷,不如說是用六爻來解讀天地人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