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一張白紙,
你怎麼管教,就怎麼成人。
對於孩子,
要疼愛適度,規矩嚴明,
讓孩子從小就有規矩意識,
不僅是為人父母的職責,
更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一個媽媽抱著孩子,孩子懷裡捧著一桶爆米花,他一邊叫嚷著,一邊時不時地把爆米花往旁人身上扔,媽媽全程無動於衷,既沒有制止孩子的叫嚷,也沒有阻止孩子扔爆米花,或者向那些被“殃及”的乘客道歉。
有一位乘客終於爆發了:“這誰家的熊孩子?也不管管!”
媽媽抬頭看了一眼,摸了摸孩子的頭,沒有吭聲。孩子咧嘴笑了一下,這個乘客站起來,從孩子的爆米花桶裡抓出一把爆米花,氣憤地撒了孩子一頭。
實際上,當我們在抱怨「熊孩子」的時候,本質上都是在說孩子對規則意識的淡漠。
比如在公共場合不懂規矩,胡亂喊叫;不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寫作業;在家沒大沒小,作息混亂等。
其實,沒有天生「熊」的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從小不給孩子立規矩,長大後,社會一定會教他什麼是規矩。
為什麼要給孩子立規矩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這個欄杆就是“規矩”。規矩,讓人們行為有界限,從而擁有了相對的自由。立好規矩,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有禮貌有教養;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正是在各種規矩中,孩子才能夠對世界有更成熟深刻的認知,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侷限,明事理、有同理心、言行得體,成為一個教養好、三觀正的人。
從小給孩子樹立規矩其實是從根源上來解決問題,透過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幫助他成長為一個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內在品格。
立規矩需要:溫柔、堅定
孩子在2歲以後、6歲以前,這個時間段立規矩是最好的,因為孩子2歲以後,他們開始逐步具備自主意識和初步判斷能力;而等到六歲之後,再立規矩,其實就已經晚了。
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要有一定耐心和溫柔,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生氣,語氣平和地給孩子說理。在管教孩子的同時讓他感受到愛意。那種長期透過打罵育兒管教,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低自尊心。
溫柔的同時,也要堅定,一旦制定好規矩,家長就不能隨意妥協。比如家長跟孩子定好規矩,每天只看20分鐘動畫片。但當20分鐘結束,孩子還想再看,開始哭鬧不休。
家長在孩子哭了10分鐘就妥協了。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他能夠以哭鬧來威脅家長,下次只會變本加厲,哭二十分鐘,甚至半小時。
這樣的規矩其實就已經不再具有一定的管控作用了,孩子便會養成耍賴的壞習慣。所以,家長不能輕易動搖自己所立的規矩。
家長們要明白,立規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孩子在成長的時候,家長也是在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立規矩的時候不能過於嚴苛,要充滿愛,當然,不是溺愛。
碁寶寄語
愛與規矩,並不衝突。有原則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才更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