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不姓關,張遼也不姓張
很多喜歡三國的朋友們,都喜歡拿蜀國的五虎上將和魏國的五子良將去做比較。
尤其喜歡拿關羽和張遼作比較。可是你們知不知道,不僅關羽不姓關,張遼也不姓張。
據《清音小集.卷四.夜看春秋》記載:“關羽原姓馮名賢,字壽長。”
馮賢怎麼會改姓關呢?
據《堅瓠集》、《歸田瑣記》等書記載:馮賢為人行俠仗義,不畏強權,為救一民女,挺身而出,殺死縣官之後,被迫亡命他鄉。當他逃到潼關時,因為關門圖形捕之甚急,便躲在黃河旁邊,用淘米水洗了把臉。你說奇不奇怪,洗完之後,他的臉就變成了紅色。這就像“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頭”一樣,是心態影響到了外形。守關的人詰問馮賢時,他便指“關”為姓。
那麼張遼為什麼又不姓張呢?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是西漢聶壹的後人。
聶壹是漢武帝時期的人物,《史記》中稱其為“聶翁壹”。雁門馬邑人(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是著名的“馬邑之謀”的發動者。
看過《漢武大帝》的都知道,聶壹本來是一名在匈奴做生意的商人。因為國家的需要,他不顧個人安危,把匈奴的大單于引誘到雁門。
聶壹的愛國之舉,讓他名垂青史。不僅是數百年之後的三國,就算是到了現在,我們依然會記住他的。不管是什麼階層,只要對國家有貢獻,人們都會記住他,史書也會記載他。
這種記載傳遞出了一種強烈的價值觀:
你的行為,會影響到你的子孫萬代。
不管你做出什麼樣的形式改變,歷史都會記住你的。
也有與之相反的記錄。
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一位考中狀元的秦檜子孫,到杭州遊玩時所寫的一副對聯:
“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在另一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記載了另一種商人。他就是沈一石,他又是什麼樣的下場呢?
《大明王朝1566》裡的浙江省首富沈一石
這部電視劇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嚴世蕃和沈一石。這兩個聰明過人的人,其實只是自以為聰明過人;在更高維度的人眼裡,他們不過是跳樑小醜,或者說是替罪羔羊,更為恰當。
當然,如果你想找出真正的聰明人,就得仔仔細細地去把這部電視劇看一遍!
沈一石是明朝嘉靖時期的江南首富。現代的浙江省杭州市也出了一個首富。請發揮一下你的想象力,去想象一下,當時他給人的印象是多麼有錢吧!
當時的浙江省杭州市有三股勢力。
其一是代表宮裡的楊金水。
其二是代表嚴黨的鄭泌昌,何茂才。
其三是代表裕王的王用汲和海瑞。(海瑞自己可不這樣想。)
沈一石在與除海瑞之外的人打交道時,何償落過下風?其實海瑞什麼也沒做,只是把法律講清楚而已,他只做了他該做的。
一個商人,憑什麼和這些當官的平起平坐?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目的,從而忘了他們在地位上的差距。從而忘了他們該做什麼了!
商人作為交換的角色,必不可少。如果按照社會規則去做交換,並且主動去承擔社會責任,我相信他們是有個美好的前景的。
總之一句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去配合社會的發展。否則的話就會像下面這樣。
漢武帝為什麼頒佈告緡令
漢武帝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頒佈了告緡令,把社會經濟徹底搞亂了。說是搶錢也不為過。
漢武帝為了洗刷漢初幾十年的恥恥,與匈奴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戰。
我們都知道,打仗其實就是打錢。漢武市就把自己“少府”裡的錢全都用完了,那些商人居然還一毛不拔。在實在無錢可用的情況下,一怒之下才頒佈了告緡令。
你們知道漢初的經濟有多開放、多自由嗎?
當時天下的錢,有一半都是鄧通和吳王劉濞造出來的。也就是說連鑄幣權都放開了。
鹽鐵,那就更不用說了!
當時的社會有多富足,你可以去查一查史料!
可是這有用嗎?當皇帝想用錢的時候,商人卻狠狠地給了他一耳光,沒有人願意多花一個銅板。他們不願意承擔,哪怕一絲絲的社會責任。
明朝的李自成都快要進北京城了,崇禎讓大臣們募捐一點,卻沒有一個人回應。李自成進北京後,卻收繳了無數的金銀財寶。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最大的諷刺。
所以乾隆養了一個和紳,送給嘉慶作個大禮包。
和珅當了一輩子的奴才,去討乾隆的歡心;利用權力,不擇手段地去斂財,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
其實,那些皇帝也是沒辦法,讓你們好好幹,誰聽呢?
總的來說,乾隆養一個和珅比漢武帝頒佈告緡令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