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朱元璋撤銷丞相開始,皇權開始得到加強,後世皇帝為了進一步抓權,個個都認真學習了帝王之術,因而牢牢把握住了最高權力。
明朝皇帝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用太監,讓他們與大臣形成相互制衡的態勢,皇帝則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這裡面的微妙之處就在於,當太監掌握了較大的權力之後,會不會威脅到皇權?
事實上,這件事情完全不用擔心,在整個明朝歷史上,出了很多擅權干政的大太監,但只要皇帝輕輕動一動手指,他們無一例外就會死無葬身之地,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並且,別以為明朝的皇帝只會開豹房做木工,拉著大臣們一起念道德經吃丹藥,其實他們比誰都聰明,天下大事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太監在只是他們的代言人,替他們幹一些自己不方便乾的事情,只是偶然不留神會讓太監們放縱一把。
皇帝給太監的寵信和權力,其實就是在榨乾他們的剩餘價值,一旦太監沒了價值,或者太監不太聽話了,那麼皇帝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他,魏忠賢就是如此。
魏忠賢出身於市井之間,從一個小混混變成一個自閹入宮的小太監,後來因為巴結天啟帝的乳母客氏得以上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九百歲”,還在各地建立自己的生祠,其規模遠超我國忠義的標杆岳廟和關廟,這也是夠諷刺的。
天啟帝在位七年,是魏忠賢最為風光的七年,別以為天啟帝不知道他在幹啥,之所以不動他,是因為天啟帝還有自己怕的人,那就是武官。
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防止武官結成軍事集團,於是創造了衛所制,可以說是很有前見之明瞭。
後來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將明朝的軍門勳貴一網打盡,文臣和閹黨開始橫行無阻,但皇帝透過帝王之術加以制衡,權力因此越發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
但與之對應的,當明朝遭遇到後金不斷進攻之時,大量文臣開始進入軍隊,甚至成為軍事首長,這個時候就形成了更為可怕的一股力量,他們就像是有文化的流氓,讓皇帝很是頭疼。
天啟年間,袁崇煥可以說是很有代表性了,他就是以文官的身份從軍的,長期紮根遼東地區,可以說是很有本事的一個人了,也是一個讓皇帝很頭疼的人。
天啟帝被人稱之為木匠皇帝,但他其實水平很高,袁崇煥曾給他上了個平遼方略,說要修建城池將努爾哈赤困死。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聽袁崇煥講戰略,肯定是一臉懵逼,但天啟帝卻問了很多具體的戰術問題,還反問袁崇煥說,要是努爾哈赤圍點打援怎麼辦?又如何能夠做到保護好邊民和他們耕地的安全呢?
別看天啟帝大半輩子都待在皇宮,他的話一針見血指出了袁崇煥平遼方略的問題,將袁崇煥逼得啞口無言,不知所措。
天啟帝就對袁崇煥說,取勝不是那麼容易的,你還要是要乾點實事,不要扯那些沒用的東西。
勝無輕談......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很顯然,袁崇煥沒能忽悠住天啟帝,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國力衰退,無法給他提供強有力的支援,還有魏忠賢的從中作梗,讓他無法將心中所想全部告知天啟帝。
只能說,天啟帝是個明白人,袁崇煥也不是平庸之輩,而魏忠賢作為攪屎棍,恰好助攻了天啟帝掌控局勢。
這就說明一件事,掌控明朝走勢的主要人物還是天啟帝,魏忠賢最多隻能借皇權耍點小手段來牟利,給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破壞天啟帝的戰略方針。
明白了皇權與閹黨的關係,我們就可以談談努爾哈赤為何打不進明朝了。
努爾哈赤本來是明朝敕封的負責管理建州女真部落的將軍,但他極具野心,釋出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大恨來反抗明朝,結果還真成了氣候,讓明朝苦不堪言。
在對待女真人的態度上,明朝的心理是有個變化過程的,但總體上是以分化瓦解,但不將其消滅。
就比如說,萬曆帝就採取了讓女真各部落相互制衡的策略,不讓他們太過強大,從而對明朝構成威脅;也不讓他們太弱,從而失去了代替明朝防範其他部族的實力。
別看萬曆帝幾十年不上朝,他什麼事都看得明白透徹,但他還是被李成梁給坑了。李成梁為了養寇自重,縱容努爾哈赤以復仇的名義收拾其他女真部落,結果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李成梁之後,孫承宗不是個有足夠能力的人,高第更是愚蠢到放棄放棄關外而獨守關隘之內,這樣努爾哈赤就在沒有太大壓力的情況下逐漸做大。
說白了,努爾哈赤其實是藉著明朝內部矛盾爆發的官場逐漸腐朽的間隙崛起的,等明朝緩過神來想要加以防範的時候,難度就達的增加了。
到了袁崇煥經營遼東的時候,他展示出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很快就讓努爾哈赤意識到想要跟明朝決戰,他還是弱小了點。
不過,袁崇煥的主要戰略還是以守代攻,進而採取圍困策略,寧遠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後來發生的寧遠大捷,就說明當時明朝是有能力抵擋住努爾哈赤的。
至於說明朝為什麼不採取進攻的策略,其實不是不想,而是因為國力衰退,不允許這麼做。
藉著寧遠大捷的餘威,天啟帝於天啟六年重新設定了遼東巡撫,由袁崇煥擔任。
遼東巡撫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按照明朝的尿性,是要派太監去當監軍的,魏忠賢就藉此機會將親信劉應坤和紀用就被他派到了袁崇煥身邊。
袁崇煥當然很不爽了,就上書要求調走劉應坤和紀用,結果天啟帝不同意。為了安撫袁崇煥的情緒,天啟帝又給他加了兵部右侍郎的頭銜,子孫世蔭錦衣千戶。
可以看得出,天啟帝對袁崇煥是恩威並濟,既用且防的,他這樣做也是為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天啟帝掌控軍權的方式,就是利用閹黨作為監軍,時時刻刻對袁崇煥形成威懾,讓他不敢有歪心思。
但事實上,這對國家來說也未必是件好事,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袁崇煥做任何決策又有人干涉他,那麼他的行為將會變得保守,進而影響到整體作戰效果。
說白了,就是明朝皇帝的皇權太強大了,強大到對任何事都要進行掌控,以至於沒有人可以對其弊端進行彌補。
說到袁崇煥的以守代攻策略,就不得不說說毛文龍的作用了。
當初毛文龍在駐紮在皮島,島上有精銳士卒數萬,這樣就形成一個局面,那就是努爾哈赤的四周有明朝,朝鮮,蒙古和毛文龍的夾擊,這讓他動憚不得,也是有苦難言。
在那時候,毛龍龍是出了名的會打仗,但他為人也很驕縱,除了袁可立之外,沒人能夠駕馭得了他,也沒有人可以幫他找明廷索要糧草。
那時候的明朝,其實缺的不是能打仗的文臣,而是缺少像袁可立這樣能夠節制軍隊的良臣。
袁可立被調走後,毛文龍的處境就十分尷尬了,因為缺乏糧草而無力作戰,結果張盤戰死,努爾哈赤順勢攻佔了瀋陽,後來明廷又遭受了柳河之敗。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人對毛文龍的能力提出了質疑,毛文龍乾脆破罐子破摔,佔據島嶼自我發展,繳獲的物資也不上報了,儼然成為了一個“海外天子”。
儘管如此,只要毛文龍存在,努爾哈赤心中那根刺就拔不掉,他也不敢放開手腳去攻打明朝關隘。
這是毛文龍在戰略上的作用,他不一定要去攻打努爾哈赤,只要他在那裡站著就行。
從天啟二年到天啟五年這五年時間裡,由於毛文龍在東部的活動,讓努爾哈赤必須要首尾相顧,因此不敢大舉進攻明朝關隘。
袁崇煥為什麼可以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取得寧遠大捷,其實跟毛文龍的存在有關,努爾哈赤不敢拿出所有家底去攻城,結果反被袁崇煥的大炮給轟走了。
但是,袁崇煥在升任遼東巡撫之後,就登島將毛文龍給殺掉了。
這就造成一個結果,由於毛文龍的部下大多數都是他親自招募的,都很效忠於他,他死之後,這些部眾對明朝不信任,最後大多數都投降了努爾哈赤。
就這樣,努爾哈赤在東部的威脅解除了,他開始放開手腳攻打相對弱小的蒙古和朝鮮,然後將矛頭對準明朝。
到這個時候,所謂的寧錦防線,也就失去了它原本該有的價值了。再加上後來袁崇煥被崇禎帝殺掉,形勢就出現了極大逆轉,明朝完全進入被動防守局面。
當然了,毛文龍之死是崇禎二年的事情,魏忠賢在死於天啟七年,所以在魏忠賢掌權期間,後金的軍隊確實沒有打進明朝。
魏忠賢在防範後金這個問題上,也不是沒有起到作用,他除了積極幫助天啟帝節制軍隊之外,其實在經濟方面是有很大貢獻的。
天啟帝在位期間,明朝軍隊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缺少兵源,也不是在武器裝備上落後於後金,而是因為國力衰落導致軍隊糧草不濟,不足以支撐龐大軍隊的正常執行。
天啟年間,中華大地處在小冰河時期,糧食歉收,從而影響到了軍隊。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東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開始逐漸發展壯大。
魏忠賢很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他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在東南沿海地區廣泛徵收工商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軍費不足的問題,要不然明朝的衰亡會更快。
但是,大家也別以為魏忠賢是因為愛國才這麼做的,他僅僅只是為了討好天啟帝,以此從皇權上分一杯羹,然後為自己謀取私利。
這件事還造成了一個後果,那就是閹黨與東林黨鬥爭的白熱化,因為收工商稅觸動了東林黨的核心利益,他們能善罷甘休嗎?
事實上,魏忠賢做的這件事,天啟帝覺得是有必要的,他雖然想要讓朝廷取得平衡,但在國家利益面前,也不得不暫時偏袒魏忠賢,東林黨則被他打壓下去。
因為魏忠賢在經濟上的“貢獻”,天啟帝才讓他派人去給袁崇煥當監軍,那時候毛文龍還沒死,魏忠賢派去的劉應坤和紀用其實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就比如說,袁崇煥想要恢復高第放棄的疆土,就得到了劉應坤和紀用的大力支援;明廷之所以撤回經略王之臣,讓袁崇煥總管關內關外,也是有劉應坤和紀用從旁協助的功勞。
更為重要的是,趁著後金攻打朝鮮之際,在劉應坤和紀用的幫助下,袁崇煥重新修繕了錦州、中左和大凌三座城池,這對明朝的戰略態勢十分重要。
因此,當朝鮮和毛文龍向袁崇煥求援的時候,袁崇煥才能騰出手從海上去救援,哪怕是在朝鮮倒戈的情況下,毛文龍還是取得了丁卯之役的勝利。
我們可以發現,魏忠賢的做法跟他意願其實是相反的,這毫無疑問是他屈服於天啟帝皇權的結果,他除了照辦沒有別的選擇。
這還沒完,當皇太極(努爾哈赤死於天啟六年)搞定朝鮮之後,就開始攻打錦州,負責守城的紀用十分聰明,他一方面堅守不出,一方面假裝求和以拖延時間。最後效果非常好,等來了祖大壽等人的救援部隊,取得了寧錦大捷。
可以說,魏忠賢在此過程中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魏忠賢對袁崇煥其實是不感冒的,在寧錦大捷之後,他就以袁崇煥不從寧遠出兵救援錦州為由將其彈劾,最後導致袁崇煥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於是憤而辭官。
從這件事來看,魏忠賢其實就是個奸險小人,他也不是真的想支援袁崇煥,只不過他不敢違背天啟帝的意願罷了。
崇禎帝繼位之後,袁崇煥被重新啟用,他上任之前跟崇禎帝約定,不要讓他受到任何勢力的約束,他保證五年內平定遼東,崇禎帝激動不已,表示贊同。
不得不說,起初袁崇煥幹得還是不錯的,但他在崇禎二年殺掉了毛文龍,讓形勢出現了極大改變,崇禎帝就開始對他感到不滿了,只不過沒有馬上發作。
因為毛文龍的去世,後金放開手腳攻打明朝,袁崇煥損失慘重,甚至差點讓後金軍隊打到北京去了。
崇禎帝的氣度跟天啟帝比還是差了點,北京的威脅解除之後,他就對袁崇煥下手了,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將其凌遲處死。
事實上,要不是皇太極實施反間計激起崇禎帝的猜忌心,袁崇煥也不會死。
而隨著袁崇煥之死,後金最大的威脅就解除了,明朝無法抵擋住皇太極的進攻,只能死守山海關,以此確保京城的安全。
但後來農民起義又爆發了,明朝的政治和經濟平衡因此被徹底打破,最終在內憂外患之中走向滅亡。
所以說,魏忠賢掌權期間,後金的軍隊為何打不進明朝,主要原因還是天啟帝和袁崇煥等人採取了正確的策略,還有毛文龍掣肘後金的功勞,魏忠賢也算是出了一份力,但也是皇權迫使他這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