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長度小於5毫米的小塊塑膠)已經無處不在。根據最近的估計,人們每年都會攝入數以萬計的這些顆粒,但對健康的影響卻不得而知。根據週三發表在《ACS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的一項新研究,炎症性腸病(IBD)患者的糞便中的微塑膠比健康對照組多,這表明這些碎片可能與疾病過程有關。
炎症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正在全球範圍內上升。以消化道的慢性炎症為特徵,IBD可由飲食和環境因素引發或使其惡化。在動物模型中,微塑膠可以引起腸道炎症、腸道微生物組紊亂和其他問題,因此張發明、張豔及其同事想知道它們是否也會導致IBD。作為發現問題的第一步,研究人員希望比較健康人和患有不同嚴重程度IBD的人的糞便中的微塑膠含量。
研究小組從中國不同地區的50名健康人和52名IBD患者那裡獲得了糞便樣本。對這些樣本的分析顯示,IBD患者的糞便中每克的微塑膠顆粒比健康人的多1.5倍左右。兩組微塑膠的形狀相似(主要是片狀和纖維狀),但IBD糞便中的小顆粒(小於50微米)更多。
研究發現,兩組中最常見的兩種塑膠型別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用於瓶子和食品容器)和聚醯胺(PA;發現於食品包裝和紡織品)。患有更嚴重IBD症狀的人的糞便微塑膠含量往往更高。透過問卷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兩組中喝瓶裝水、吃外賣食品和經常接觸灰塵的人,其糞便中的微塑膠更多。這些結果表明,IBD患者的胃腸道可能會接觸到更多的微塑膠。然而,研究人員說,目前仍不清楚這種暴露是否會導致或促成IBD,或者IBD患者是否因其疾病而積累了更多的糞便微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