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的南澳島地處亞熱帶,坐落在閩、粵、臺三省交界的海面上,處在高雄、廈門、香港三大港口城市的中心點。自古以來就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
這不,落魄的大宋朝庭被元軍追趕也退經到了這裡。
在島上雲澳鎮澳前村的海邊有一口井,叫宋井。顧名思義,就是宋代開掘的井。正是宋朝皇帝逃難到這挖的井。
這口井的神奇之處是:雖和海水近在咫尺,卻絲毫沒有海水鹹苦之味。原因是開鑿的岩石正對著泉眼,底部還有兩重石巖擋住了海水的滲透,所以水質清澈、甘甜醇美。
原來這口井本是開在山坡上,因地震、地殼運動才逐漸移到海邊的。原也不是一口而是三口,分別供皇帝、大臣和士兵馬匹用的龍井、虎井和馬井。如今只剩下馬井,龍井、虎井早已無影無蹤。
這口井關聯著三個小皇帝和他們父王的故事:1274年宋度宗病逝。他有三個兒子, 老大和老三是庶出,只有老二是正出,於是傳位於老二,廟號宋恭宗。
宋恭宗剛剛即位一年,元軍就攻克了臨安(杭州)。小皇帝被俘虜,年僅五歲。被俘的還有謝太皇太后。據說受盡了凌辱。
不甘心大宋王朝就此滅亡的大臣們馬上擁立宋度宗的庶長子趙昰為帝,就是南宋第八位皇帝宋端宗。也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小皇帝的故事。並且開始南逃。
在海邊的不遠處,有一處南宋皇室雕塑。前面站立的正是不到十歲的宋端宗,旁邊是其母楊太后摟著弟弟趙昺。後面站立的是陸秀夫和張世主。
元軍一路進迫,朝臣禮部侍郎陸秀夫、大將張世主護衛端宗一路南下,經金華、溫州、福州等地東藏西躲,逃到南澳島澳前村,修建行宮住下。太子樓便是行宮之一。據說只住了十五天。逃難還修行宮,小皇帝不懂事,大臣們夠忠貞的了。
小皇帝居住的泥瓦樓早已風化,太子樓遺址只有一顆大樹和一塊巨石。茂密的榕樹長在石縫裡,石縫兩邊刻著很多字,內容難辨。令後人產生許多聯想,是否和寶藏有關就不得而知了。
前側石頭像一匹臥馬,傳說是趙昰和趙昺乘坐的馬。唉!純屬小孩過家家!
故事沒完吶!我想立刻知道結果。聽導遊說:這個流亡的宋朝還有二十萬大軍呢!
宋朝有二十萬大軍也肯定是滅亡了。小皇帝后來呢?站在宋井亭裡,我刨根問底。導遊說:
“在元軍緊急追擊下,端宗又向西避入廣州灣海面,不料遇到颱風,將他捲入海中,雖被忠臣江萬載奮力救起,然驚病交加,沒過幾個月便撒手人寰去世了。”這第二個小皇帝也夠悲催的。
宋端宗死了,那個在他媽懷裡的小弟弟趙昺又被立為皇帝,才剛剛六歲,比端宗登基時還小了兩歲。
後來,流亡小朝廷逃至廣東新會市南面的崖山..
壹千多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線成水寨方陣,看似集中了力量,實則暴露了自己、喪失了機動性。元軍切斷了宋軍所有的退路包括水源,十幾天,將士只能飲用海水、嘔吐不止。
當元軍發起總進攻時,宋軍陣腳大亂,大索連貫進退不得,待砍掉大索已為時過晚。陸秀夫一看大勢已去,先是把妻兒趕下大海,然後抱起小皇帝隨之跳海自盡!這就是第三個小皇帝的故事。
三個小皇帝共在位四年。一個被俘,一個病死,一個被跳海,宋朝自趙匡胤到趙昺,歷三百二十年,至此落下帷幕!
還要說的是:陸秀夫、張世主和文天祥並稱為宋末三傑。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押到元大都,雖經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激勵無數後人為理想而奮鬥終身!
很多歷史故事參雜了一些野史。有些雖已蓋棺但並未定論。但不管怎樣宋末三傑的故事仍令人感動、唏噓不已!
感謝宋井景區,補上宋朝末年的一段歷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