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面臨過這樣的處境:小孩子平時十分健康,偶爾生病出現感冒、發熱、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孩子吃不下去苦藥,又因為身體不適而不斷哭鬧,最後只能到醫院輸液。甚至很多孩子在過量使用藥物以及輸液後只是暫時症狀緩解,不久後就出現病情反覆,甚則多日不愈。從中醫角度來說,目前市面上能夠購買到的消炎藥物性味寒涼,而用於治療感冒發熱的中成藥也是以清熱解毒之品為主。小孩子本身正氣不虛,感冒發熱大多隻是偶感風寒或其他邪氣引起。過度寒涼的藥物雖然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化熱的病邪,但更加損傷了小孩子本來不虛的正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疑惑:明明用了很貴、療效很好的抗生素等等藥物,小孩子的小小感冒發熱總是反覆發作?這就是原因所在。
小兒身體的各系統與器官的形態發育以及生理功能都處在不成熟的階段,相比較成年人更容易生病。如果疾病遷延不愈,到疾病後期可能會出現陰液匱乏、邪氣傳變等情況。但由於小兒正處於生長階段,元氣元精雖然不至於充盛,但絕無衰敗,所以小兒很少有內傷疾病,發熱性疾病比較多,實證熱證多見。總結來說,小兒的發病特點主要表現為發病容易,傳變迅速,髒氣清靈,易趨康復。從病因來看,小兒病因更加單純,外感六淫病邪或內傷於乳食者較多,所以大多為肺系和脾胃病症。部分孩子因先天不足出現五遲五軟等特殊病症。考慮到小孩子智識未開,對於藥物以及針管等的恐懼比較大,小兒面板嬌嫩,經絡傳遞準確快速,比較敏感,推拿後血液迴圈暢旺,可以很快的恢復臟腑功能。故筆者認為小兒推拿是常見小兒病的最優解。
小兒推拿療法的雛形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歷代醫家對小兒推拿療法的理解和認識各不相同,因而產生不同的流派,每一流派的治療方法、操作手法和受術部位各有不同。其中,筆者重點推廣三字經推拿流派。三字經推拿流派有以下特點:三字經推拿取用穴位少,針對不同的病症,醫師取穴一般不超過5個穴位;針對部分疾病醫師會選擇使用 “獨穴”。在一定情況下,只用1個穴位,長時間 (20-30分鐘)對其進行推拿直到起效,用以治療急性病(突發高熱等等)效果最好;推拿手法簡單,歸納起來共有推、揉、搗、拿、分合、運這六種,其中以推法與揉法最為常用,方便好學;推拿手法輕柔,不會給小患者造成痛苦;治病療效高,方便醫師辨證運用四診八綱,重視望診。
筆者認為,在社會廣泛普及小兒推拿勢在必行,應當鼓勵家長們、醫師們學習這種治療方法,用適當的方式更有效率的減少患兒的痛苦。但是在推廣的過程中,許多問題需要重點強調:①小兒推拿需要有耐心,要與孩子先溝通和相互熟悉,手法不宜太重,孩子的面板比較嫩,過重則容易弄傷孩子的面板;而手法過於輕慢則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推拿的力道應該仔細拿捏。②推拿手法簡單好學,家長在家裡給孩子推拿應當先得到醫生的指點後再推拿,以免錯誤判斷推拿的方向,導致治療起不到治病調理的作用,還耽誤了疾病的治療,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損害。③在治療小兒疾病的過程中,對於十分危急的情況,重在救急,不提倡小兒推拿。
山東中醫藥大學 張丕潤
來源: 青島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