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底層思維 陶勇
經常看到開學前很多家長在轉發一些“如何讓孩子在開學前收心”的文章,甚至還有些培訓機構推出了收心的課外班,看到這種訊息覺得不可思議。
我認為根本不需要收心,沒啥意義。一個正常的孩子,經過漫長的假期,他早就想開學了。想去見到新、舊同學,想要去分享假期趣聞。對有的孩子而言,不管收心與否,他都不想開學。比如:學習困難的,受挫的,生命價值感低的,還有遭遇人際交往壓力的孩子,他們在學校裡呆不住,因為他們一旦回到學校就感覺很有壓力、很痛苦、難受,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想開學。
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一般情況下,一週以後,大家就再也不去聊假期裡的事了,所有的興奮、晚睡晚起、假期綜合症等都全部調整過來了。因為孩子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孩子是智慧人,不是機器人。智慧人能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來適應環境。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需要收心,他們否認孩子有應對環境變化的智慧。他們覺得要讓孩子去做點什麼,才會安心。實際上這種家長對自己不自信,還有些受培訓機構的蠱惑,這些機構會證明你的孩子很無能,然後你也這麼認為,最後孩子遲早真的會變笨。為何有的老師總想讓孩子收心?
其實在這個社會,每一個角色,它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老師有老師的需求,家長和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需求。老師讓孩子收心是想讓他們儘快專注學習,希望課堂紀律不受假期綜合症的影響,否則課堂難以管理,老師容忍不了孩子在課堂交流假期發生的事。
我認為優秀的老師應該相信孩子遲早會專注課堂學習,甚至專門召開主題班會,創造機會讓孩子去分享交流假期難忘的所見所聞,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升他的生命價值,不同孩子分享的內容不同,還可提升孩子的認知,彷彿多了另外一種假期經歷,這種做法很值得點贊!
為何有些家長總想讓孩子收心,他們總希望孩子學習成績更好,他們一聲令下,孩子就會自動執行。很少去關心孩子的內心需求,去了解孩子為何需要快樂?這些索取型的家長,希望透過滴水不漏地控制孩子,透過孩子取得成績來確保他們對未來的可控性。實際上他們對孩子的未來不抱希望,也不信任,覺得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一無所有。然後就逼孩子去做一些他們認為很重要的事,但往往這些事會加速孩子走投無路。這就是有些老師和家長想讓孩子收心的原因。
當然培訓機構正好抓住了老師、家長這種心理需求,開設所謂的“收心班”,其實都毫無意義。我認為開學後孩子們互相交流假期經歷的一切,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能建立同學之間的連線,豐富生活體驗,激發對未來的期望。如果限制他們分享,居心何在?為何不讓他們快樂學習和成長呢?
202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