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禮山
這部電影實在太好
除了寫作,別的事情我一概沒有興趣。然而,從早寫到晚,生活實在枯燥乏味,因此,最近透過看電影尋找樂趣。
長期以來,我國電影引起轟動的片子太少。20多年了,我看過的電影屈指可數,總以為導演、編劇、演員水平一般般。
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好電影並不少。比如《萬箭穿心》、《不問西東》、《我不是藥神》等。
昨天下午,在微信公眾號上欣賞了電影《盲井》。不看不知道,一看入迷了。故事情節取材於現實生活,很接地氣,全方位反映底層人的悲歡離合。
在私人小煤礦做工的農民唐朝陽(王雙寶飾)和宋金明(李易祥飾)發家致富的招數是,先套近乎將打工無門的外地農民認作親人帶到煤礦做工,在井下工作時製造“安全事故”將“親人”殺死,再找礦主私了。
兩人在火車站盯上16歲的懵懂農村少年元鳳鳴(王寶強飾)後,故伎重操幫其辦了假身份證,更名後元鳳鳴“成為”宋金明的侄子。
三人來到新一家小煤礦成為挖煤工人,元鳳鳴的好學、純樸、天真與體貼常令宋金明想起自己正在唸書的娃子,生出惻隱之心遲遲不肯下手,與唐朝陽的矛盾日益激化。
最後兩人在井下反目成仇,自相殘殺,都死在了井下。元鳳鳴卻變成了領取兩個殺人犯“撫卹金”的“親屬”。
這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一方人性的“盲井”。環境是複雜的,人心是紊亂的。有時候你很難從表面現象來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導演幾乎是用紀錄片的形式去表現了電影故事,完全的方言對白,真實的小煤礦背景,演員的演技也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以至於完全看不出表演的痕跡,本色得無可挑剔。看似粗糙的電影,一旦仔細觀察,就不難體會得到導演的細膩之處。
電影的場景很小,但描述的卻很大,它展示了一個弱勢社會群體,面臨生存壓力時放棄了所謂的人性良知,彼此算計,掙扎著苟延殘喘。
結合電影和真實事件來看,《盲井》中的“盲”大概有這麼兩層意思:
第一,是井下的世界漆黑一片,往往就成了惡魔橫行的法外之地,對於井底的真相,法律是滯後的,制度是缺失的。
第二,是人性之複雜同樣猶如深井一般,人心為什麼會如此之惡,它又到底還能惡到何種地步?對此,我們更是“盲”的。
所以第一層是關於真相的“盲”,對應的是制度的不完善和法律的疏漏;第二層是關於人心的“盲”,這則是對於人性的拷問和審判。
因為真實,所以震撼。《盲井》最終收穫了 53 屆柏林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並助力當時年僅 19 歲的王寶強一舉奪得當年金馬獎最佳新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