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近日,某劇宣傳期公佈了一眾演員名單。有意思的是,不但“領銜主演”分列出三行三人,劇組還發明出“特別出演”“特邀主演”“聯合主演”“特別主演”“特邀出演”“友情出演”等花式名稱,而每個名頭下的一串名字還要強調“按姓氏字母排序”。誠可謂,放眼望去,“全是主演”。
翻看近幾年的熱播劇,這種荒唐的“批發主演名單”情形絕非孤例。有的劇“領銜”分出男女;有的透過宣傳海報上名字的高低、字號大小來展現微妙區別;還有的乾脆在姓氏筆畫排序基礎上,又玩出按年齡排序、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按角色名排序的花樣……
由此,不免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家喻戶曉的小品《主角與配角》,飾演“叛徒”的陳佩斯為了當上主角“八路軍”,耍盡了各種小聰明,在他的軟纏硬磨下,終於心想事成,可最後因形象、習慣等問題,又不自覺地迴歸了“叛徒”形象,觀之使人捧腹。
《主角與配角》中的滑稽表演,給人帶來的是哈哈一笑,可面對影視劇當中“全是主演”的冷幽默情狀,無論如何讓人高興不起來。透過密密匝匝的主演名單,人們看到的不是影視人才輩出,不是影視市場的健康繁榮,而是影視劇製作方對於作品內容品質的不自信,是演員表演與影視創作過程中純粹、清朗環境的欠佳。
眾所周知,決定一部影視劇能否真正走進觀眾內心、贏得市場廣泛好評,最根本的還在於其內容好、表演好,也就是說,作品的質量要高。近年來,影視市場上的確產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優秀之作,它們的成功大多離不開主創及演職人員遵循藝術創作規律的悉心打磨。相信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善於圍繞藝術本身挖掘、創新,為此付出巨大心血,誰就能在藝術正道上少走彎路,成就自身藝術聲名的同時,贏得良好的社會口碑。
影視劇是文化產品,文化產品既要追求經濟效益,更得講求社會效益。在此意義上,製作方首先想著的應該是觀眾的正當需求,是社會的積極反響,而絕不該是其他汙七八糟的東西。
但願今後,像“批發主演名單”之類情形,能夠在影視行業銷聲匿跡。但願有更多的經典作品、德藝雙馨的藝術工作者湧現出來,共同擎起天朗氣清的文藝天空。